国庆前夕,青年琵琶演奏家李佳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举办“喜庆佛中觅”专场音乐会。我初识李佳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一晃十多年了,似乎一点也没有变,仍然是眉清目秀,不施粉黛,素素淡淡,一副邻家女孩模样,倒是琴技不断精进。她,是中国首位琵琶博士。作为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高徒的李佳现在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
赋予《二泉映月》新鲜的味道
几年前,李佳的琵琶博士毕业音乐会在她的家乡无锡举行,这场音乐会的琵琶版《二泉映月》是李佳根据阿炳的原版二胡曲改编而成,这也是她首次尝试改编创作。
谈到为什么选择《二泉映月》作为自己的第一首改编曲目时,李佳说:“无锡是我的故乡,乡情浓切。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经典,一般是以二胡或弓弦乐演奏,唯独弹拨乐从未对其改编,所以我就想尝试一下。 ”这个想法得到了她的导师刘德海的认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李佳在充分尊重原曲传统风格并保留原曲旋律的基础上,在乐曲结尾部分充分发挥弹拨乐的优势,运用泛音等弹奏技巧,赋予了《二泉映月》一种新鲜的味道。就视听感受而言,琵琶版《二泉映月》的演绎,突破了二胡版本的“苦”味风格,更倾向于演绎无锡这座江南水城的本真自然之美。
李佳说, “琵琶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看成有生命的东西,这也是很重要的,不是完全凌驾于它之上。你跟它也是有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每个阶段它有不一样的东西,就像你每个阶段也在变化一样,你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你跟它的互动也会产生变化。我和琵琶是有互动的。我是把它看成有生命的。 ”
弹琴一定要“有趣”
在学校学习琵琶演奏时,导师刘德海改变了李佳很多固有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上给了她很多启发,也让她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追求艺术的理想。
起初,李佳对弹传统乐曲提不起兴趣,但是通过导师的启发,如今她已深深体会到什么叫“乐在其中” 。“举个例子说,弹钢琴需要踩踏板,换句话说踏板的处理是对余音的一种美化,十分重要,但是弹拨乐器总是强调‘点’的特性,忽略了‘余音’的作用,而‘余音’恰恰是‘点’之后宝贵的‘线’ ,弹拨乐器的韵味全在这里。这就是刘老师给我的启发,像这样的启发,会使我的整个演奏意识提高一个层次。 ”李佳谈道。
“我们听导师演奏曲目,尤其听他亲自讲解这些作品的时候,更能体会到他的音乐语言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这才是最感染我们的,所以跟他学琴后会觉得弹琴特别有趣。 ”李佳举例,在演奏《昭君出塞》时,中段有一处刘德海老师要求演奏速度稍有滞缓,但又不能让人感到渐慢,如何掌握好速度的分寸成了关键。刘老师并没有就速度论速度,而是从乐曲的主题入手:王昭君远嫁塞外,一路上心情复杂,虽对故土充满眷恋却不得不远赴塞外,因此演奏速度不能太流畅,偶尔的速度滞缓则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王昭君的心情,基于对王昭君的人文关怀,这样的处理也就再合理不过了。又例如刘老师自己创作的《乡村什景》 ,开创了右手反正弹组合,在演奏时容易重技术而轻音乐,而刘老师在讲课时会加上一些生动的标题引导,比如“奶奶的磨坊” 、“弟弟的陀螺” ,有了这样的人文标题,音乐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
弹琴要高调,做人要低调
认真、敬业,执着、坚持,这些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年届八旬的刘德海对新鲜事物都很有兴趣,聊天时会产生许多创造性思维。李佳有一次对我说,刘老师总是把自己比喻为爬坡人,激励自己在艺术上永不停止,他曾在自己的艺术文集中写道:“日出弹琵琶,日落教琵琶,夜抱枕头梦琵琶,心情好,爱琵琶,气不顺,怨琵琶,腰肌劳损恨琵琶……”只有将琵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才能到达如此境界。
在李佳博士毕业音乐会后,刘德海写给李佳的一封网络公开信曾在中国音乐学院被传为佳话。“以一个学生求知识的心态,苦练高难技术,古曲、新曲、文曲和武曲皆能全面掌控,并投之以激情。成功的‘秘密’仅此而已。 ”在信中,刘德海说,他在孩童时代,在弄堂里看到左邻右舍的同龄人吃好吃的东西,母亲见状立刻把他拽回家里。现在,虽然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为学生的音乐会铺上华丽的“红地毯” ,但他却并没有那样做,因为他害怕过度的浮华会引来浮躁的心。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做人做事不张扬,不羡时尚不“娱乐” ,甘坐冷板凳。唯求学术之本真,品位之高雅。如今,他的希望已经达到,“广大听众已经给了你一块儿心灵上的红地毯,它,将成为你今后不断努力的动力。 ”
“真的很意外!没想到老师会写这封公开信。 ”李佳说,刘老师一直处事比较低调。导师带给她的不仅仅是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的学术品位,更重要的是让她懂得一个真正的大师所应该具有的品质——真诚、执着、热情与善良,李佳也正在用事实证明导师经常叮咛的那句“弹琴要高调,做人要低调” 。
对一个成功学生的最高赞誉,莫过于来自恩师的认同。以李佳现有的条件,只要多带些琴童,多参加些商演足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名利双收” ,可身边认识她的人从没有感觉到她身上有物质欲。对此,她笑言自己应该算是个比较“懒”的人,不想受外界太多的影响,还是想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安静地享受自己的琵琶世界。
教师和演员,两者兼之最好
作为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李佳觉得从教很好,“好演员需要背后理性的支撑,而教学给了我思考的机会” 。
问她如何每次演奏都获得新的东西时,她莞尔一笑,回答道:“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经历,而不同成熟度下的自己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这些新的见解,都是基于个人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的不断努力、不断思考。可以说,所有的新东西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很多时候,我通过给学生上课,会意识到我对音乐的理解比以前更深。做学生的时候弹奏琵琶,我可能更多的是凭借所谓的天分,但是一旦为人师表,我就得很清楚地把音乐说明白,久而久之,我对音乐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层,对很多细节的剖析也就更为清晰了。 ”李佳举例说,有一些曲目,不是刻意去弹奏,但有时是因为演出需要,工作需要,或者学习需要,又会再弹这些曲目。慢慢地,她发现她的理解度变成熟了,同时,不止是技术上,在对乐曲整体的控制能力上,也在长进。以前可能达不到的效果,现在都能做出来。因此并不会觉得重复久了就没有新鲜感。有人可能会因此苦恼,李佳倒觉得不会,“我现在能做到这样的一个效果,是我以前所做不到的,这是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情。现在我教学生也希望他们能体验到这样的东西。 ”
李佳曾说,她骨子里还是喜欢弹《十面埋伏》 ,“因为我就是凭它考上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所以对它感情最深。当然喜欢它也并不全是感性的选择,这么多年的演出经历,这首曲子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雅俗共赏,无论在什么场合演奏都会得到观众的共鸣,或许这就是它久演不衰的原因吧。 ”
李佳正努力去做一名被学生认可的好老师,“像我的导师刘德海一样,亲切、幽默、有感染力” 。刘德海说李佳是个甘愿坐冷板凳的人,而李佳说,“这几年来我们看到音乐界有太多嘈杂与浮华的声音,其实对于很多音乐技术的运用只需从音乐本身出发就好,摒弃掉那些外在的说教成型的套路,更能让大家深刻地感受到琵琶乐曲本真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