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碰撞中找寻自我
栏目:推介
作者:焦俞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摇曳多姿的花影,精巧细致的勾线,制作考究的着色,尤其是受光部分斑斑点点的色彩,似不经意为之,却给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活力。9月1日,由美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杨维民策划的“六零六零——当代中国画60后艺术家提名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

  此次展览是森林中国“学院新方阵十年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学术展览,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生态大系展系列之一,同时也是“森林中国2017公益周”系列公益艺术活动的首场秀。展览集结了60后中国画艺术家的优秀佳作近200件,以60后艺术家的独特风貌,带给观众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展览呈现出了60后艺术家对当代社会以及自身状态的思考,展现出群体在当代水墨创作现实中的整体进程,以及对当代水墨新概念的实践与拓展。以特定的学术视角关注“当代水墨”的群体现象与学术走向,逐步回溯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进程,对当代水墨发展进行整体梳理。

  “60后一代艺术家,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文化群体。 ”杨维民表示, 60后艺术家经历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动荡岁月,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这代艺术家身上特有的革新意识。改革开放以后,西画的造型、光影、素描等技法传入中国,与潜移默化的传统笔墨意蕴交织融合,他们不仅在艺术语言上探索并实现融贯中西的技艺锤炼,并开始实践水墨由形式技法到观念表现的转型,以当下性的关注与思考,跳脱出传统水墨固有的语言程式。本次参展艺术家白云浩的作品《后山海经》系列,便是这样学古而不泥古,中西和合,在表现出水墨飘逸的趣味时,又有油画那种涩涩的趣味。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穿透力和放射力。杨维民评价他:“白云浩是近年画坛上新锐代表人物,他‘吸收传统’但不固守传统,多元吸收在融合中求变异、求变,在笔墨、语言、色彩诸多方面有所借鉴、渗透。 ”

  时光荏苒, 60后艺术家的水墨作品下沉淀的是岁月更迭的文化碰撞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思考冲击,如亚明所言,“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传统水墨始终是艺术家创作的媒介与作品的脉络。杨维民表示:“中国画利用中国的水墨和传统的这些东西怎么样走得更现代化一些,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更趋向于艺术的融合互渗而达到自然纯粹这个方向,可能还是需要我们画家不断地努力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