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 樊威
略带沙哑的嗓音,黝黑的面孔,直率的性子,灰绿色夹克的独行侠装束,好个典型的西北汉子!这是笔者跟油画家樊威初次见面时留下的深刻印象。黄土地的风沙,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褶皱,似乎在述说着西部大漠和陇上高原的神秘往事。他手上的烟不断,一根接一根,浓烈的烟雾,氤氲着他深沉的目光和富有磁性的声音,把我带进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秘境……
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樊威被分配到甘肃省文联,先是在《飞天》杂志当美编,后到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对于1979年在大学求学期间即创作出第一幅油画作品《殉》并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的他来说,似乎命中注定了他的艺术创作和古丝路一生的情缘,这个陕西籍的汉子无怨无悔地留在了兰州,开启了自己30多年的艺术人生。
甘肃,驼铃悠远的大漠戈壁里,有世界艺术奇观敦煌莫高窟,有巍峨古老的嘉峪关、天水麦积山、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脉……这里有8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更是画家们魂牵梦绕的理想创作圣地和放飞艺术想象的天堂。对于樊威来说,这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是澎湃着他青春热血的动力。工作间隙,他背起行囊和画箱,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用充满期冀的目光,探寻着他理想的艺术王国。古丝绸之路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深深地震撼着他,使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敬畏和向往,他不断探索能与自己内心情感相对应的艺术语言,在繁忙的工作中思考,在写生创作中追寻。通过漫长的实践,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他用一种柔美的语言,倾诉着这片文化圣地的雄奇苍茫,这种逆向的叙事方式,使他的艺术作品多了一种仿佛在粗粝的戈壁里惊现碧玉的温润的审美感受。樊威创作的《莽原》和《热土》 ,细腻的油画语言,带情绪的拟人化表达的荒原和山川,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一支深沉的田园牧歌,叙说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大地的依恋。自然表现和主观表达的统一结合,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一系列作品在表现风景中强调了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其说这是风景画,不如说是画家借自然风景表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往。近年他频频去陇西画风景,虽然少了早年的强烈的情绪化表达,渐渐回归到平和与朴实的心境,但我们仍不难看出樊威对这片黄土地深沉的眷恋,这种于无声处倾诉衷情的语言表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物是樊威主要的创作题材,其中以藏族人物的表现为主。藏族人物题材的美术创作是时下许多画家研究的方向,这主要是被西域高原人与自然和人与宗教的精神力量及神秘性所吸引,再就是对藏族民族风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樊威的藏族题材人物画作品中,我们被一种内在的精神审美因素所吸引。这种神秘的视觉审美让画面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种美不是人物形象或服饰场景所引发的,而是画面各种因素形成的与画家精神情感所对应的审美效应,这种感应是与观者的精神审美相互共振而产生的。这是画家长期生活于斯,观察体验藏族生活所获得的精神和情感体验在相应的艺术语言表达下所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效果。现实生活和艺术表现是两回事,再现现实生活只是记录了生活的瞬间,艺术表现生活则是从对生活体验和感受中升华出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这是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创作于2009年的《守望阳光》 ,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空灵,在阳光下的藏族姑娘凝视着远方,她的心灵同晴空一样的纯净,这纯美的情感在凝固中流动,感人心扉。2013年所创作的《敦煌艺术的守护神——常书鸿》 ,是樊威不多见的表现著名人物的作品,敦煌壁画和常书鸿构成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叙说着对历史和艺术的敬仰。樊威笔下的人物,虽用现实主义语言表现,细致刻画人物,但没有我们流行的所谓“具象绘画”的脂粉气和矫情,更没有“伪现实主义”的做作,而是细而不腻,整体色块与人物形成对比,浑厚而朴实,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和生动的生活情景。同时,通过主观意识的强调,于画面中营造出作者对藏族和西域高原的生命体验,一种超越生活现实的人文情怀,一种非宗教的礼拜和敬仰,一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与精神的赞礼,在作品里构成了带有古典精神和当代观念的审美特征。樊威的油画艺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理想向往和神圣唯美的西域高原。
近年来,樊威常常开着越野车,和朋友们在陇上荒原采风写生, 35年的艺术苦旅,已变幻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油画作品,艺术再现着丝绸之路的前世与今生。新丝路的开启,魔幻般强烈地吸引着樊威。他手中的画笔,将继续描绘着西域高原的奇丽与神秘。路,永远是这位丝路朝圣者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