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大气中的恬淡自然
——小记“峰峦叠翠——王余根画展”
栏目:画者
作者:焦俞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太湖人家  王余根

  灵动飘逸的笔墨勾勒出万壑千岩的山石、郁郁葱葱的草木、气势磅礴的飞瀑,古意森森,位置严整,墨色湿润,意境隽永。走进王余根的画展,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苍茫浑朴、磅礴大气的山水画作,一股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8月8日至12日,由江苏省美协、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峰峦叠翠——王余根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引起广泛关注。本次展览包括三部分:一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二是歌颂世纪和平;三是近些年着力描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景和风情,系统地展现了画家本人在绘画艺术方面探索的历程和成就,共展出王余根近期作品《云来云去岭上峰》 《丝绸之路》 《翠烟锁千岩》等30余幅。

  变幻多端的墨色水气中,画家勾画出的山川、云岭、泉流、峭壁、飞瀑、晨曦等,看似貌不经意的信笔拈来,却凝聚着画家千百次的观摩写生,他用自己的双腿、双眼和双耳从大自然中取经,汲取灵感。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不管崇山峻岭还是江河湖海,他都用心去探索、体会世界的虚虚实实。王余根饱览华夏山水,绘画注意写实又结合写意,把崇山的灵魂、平原的风采、江海的胸怀刻画得惟妙惟肖,将早已烂熟于心的自然景观和艺术境象高度合一。他笔下的山水画在秀丽雅致之中,蕴含着古朴大气;在雄奇险峻之中,蕴含着无穷意境,作品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不再是对大自然的简单“摹仿”与再现,而是一种在精神高度、文化层面的创造、提炼和升华。

  王余根自幼酷爱绘画,很小时就拿起画笔学习绘画,梦想成为画家。他18岁应征入伍,但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绘画创作了200多幅作品,有些被部队的报刊选中发表。从部队转业后,他坚持学习、钻研绘画,并于200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自2008年起,他又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治华为师,绘画技艺大有长进。王余根扎实的写生功底和深厚的传统绘画技法,受到了艺术界的好评。王余根曾先后应邀赴美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新加坡、泰国和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并举办画展和书画联展。曾荣获白俄罗斯国际美术大赛第一名。

  王余根画作师法传统,又不墨守中国水墨的传统和手法,借鉴西方绘画的元素和手法,又不拘泥于此,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从中西绘画方面汲取营养,创造自我的绘画作品。作品构思深邃脱俗,虚实详略得当,笔法粗细结合,视点聚散,将笔墨浓淡、留白、远近等辩证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当而又不失个人风格。

  他以有力而流畅的线条和造型轮廓,呈现出一种豪迈大气中的恬淡自然,端正朴实中见精妙绝伦,坦荡磊落中见潇洒恣意,他强调的自然物象的质感和返璞归真、自然为本的现代性及其当代审美趣味,在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独树一帜。其画中,山水一体,万物浑然,同时又突破中国文人的“林泉之心” ,给观赏者极大的艺术享受。姚治华评价王余根的作品“源于传统、富有创新,在‘用笔千古不移,笔墨当随时代’这两点上结合得很好并带有一定的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