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工开物》局部
300多年前,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其“天工开物·日用之道”的核心,不仅是技术的记录和方法的传授,更代表着中国人朴素的世界观;追古溯今, 6月22日至7月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天工开物——中国美术学院东方版画工作展” ,则借“天工开物”所包含的“巧夺天工”“开物成务”之意,展现版画家对于中华传统手工技艺尤其是对刻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手艺精神”的继承,通过“天工开物”观念和艺术实践引发对中国自然哲学观的重新思考。
由中国美术学院与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此次展览以“新天工开物”“典雅复制” “东方语境”三个板块展开。“新天工开物”板块以版画长卷《天工开物》为核心,将艺术作品展示与制作现场还原相结合,原作、草图、雕版、文献相呼应,既突出反映了创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想,又深度解剖了中国传统版画的制作工艺。“典雅复制”板块展示了中国美院传统水印工作室“压箱底”的藏品,同时推介了水印技艺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课程作业。“东方语境”板块展示了版画老师的版画创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教学的课程,呈现了中国美院版画系师生沟通古今、活化传统,在“技艺与方法之大绘画”的方法论指引下,创作出的一批颇具开创性的作品。同时,版画长卷《天工开物》因工艺精湛、对于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别具意义,被北京画院收藏。为配合展览的主题,北京画院还展出了一批具有极高价值的古籍收藏,以木版水印的书籍为主,如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芥子园重刊的胡氏彩色套印本《十竹斋书画谱》 、 1958年荣宝斋复刻版《北平笺谱》等。
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天工开物》原为明朝宋应星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科技巨作,全书分三卷十八章、插图百余幅,记录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涉及数十个行业领域,被欧洲学者称为“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为响应国家“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陈海燕、曹晓阳、佟飚、张晓锋四位艺术家携众学生,以明书《天工开物》为核心,创作了版画《天工开物》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在秉承原著内外双线的叙述结构上,借屏风的形式重现《天工开物》中百余生产技术的场景,以原作造像风格还原明代社会日常生产之情景。
为实现以纯正的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体现对原作与时代的尊重,展现中国传统水印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创作组采用纯正的明代雕版印刷方法与饾版套印技术进行此项创作。一般的版画是雕刻成一块完整的版进行拓印,拓印好就是一个作品了,不管是加彩,还是多次套印,都是用一张版完成。“饾版套印则是集合各种不同的小版到一个大的画面,是明代特有的版画技艺。这样可以更加丰富、精准地呈现表达内容,同时也解决了尺度和灵活性问题,哪个地方错了,可以重新做一块。 ”创作者之一、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介绍。
但由于版画《天工开物》的尺寸远超传统水印的工艺极限,对板材及刻制工具也有特殊要求,很多工具都是创作组按照古法自己做的,加之使用饾版套印技术,刻板完全是原汁原味的纯手工方式打造,使得整个创作的工程量翻了数倍。历经几个年头的反复推敲,其间易稿数十,创作组前后共刻制了千余块版。 “期间还要根据整体画面关系不时调整人物造型与动态,完善黑白构成关系与丰富细节语言来改善整体画面节奏。这一切又使原本就十分繁重的工作量再次增加,但大家一切以成果为重,为使创作精益求精而更加穷尽心智,不惜工本,不计得失。 ”曹晓阳感慨。
这种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典型的工匠精神。 “创作者的创作激情贯穿在多块木版里,贯穿在不断的失败,看到希望后再失败、再探索的过程中,这正是对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的有力践行。 ”中国美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表示。
从“十竹斋”到“紫竹斋”
“选择饾版复印技术回应《天工开物》这一主题创作,也是因为中国美院从新兴木刻运动以来有两个使命,一个是直面现实,另一个就是挖掘传统、活化传统,对民族版画不断探索,这是学校最重要的两条学术思想。版画《天工开物》的创作背后,牵连出来的是我们的学术脉络。 ”曹晓阳说。
明末胡正言精通书画篆刻,成立木版水印工作室,名为“十竹斋” ,创“饾版”“拱花”套印技法,对中国印刷术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美院紫竹斋即为十竹斋系统忠实的继承者。1994年中国美院木版水印工作室另择新址,院落前恰巧有翠竹数竿,遂赋新名为“紫竹斋” 。紫竹斋存在于中国美院之中,完整地保存和延续了明清以来传统版画的技艺、风格和神韵。它不仅继承和保留了中国传统木刻的原汁原味,且力求实现传统的学术性、现代性及创造性转化。同时,传统水印木刻课程也是中国美院版画系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沟通古今,成为中国美院版画学派的重要风格之一。
从“十竹斋”到“紫竹斋” ,展览带来了一系列富有传统意味及细致技艺的经典作品,以版画的形式“典雅复制”了如潘天寿《雁荡山花》等一批知名画作。中国美院版画系师生在“技艺与方法之大绘画”的理论引导下,创作出了一批颇具开创性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一直致力于对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探索,此次展览不仅是我们在版画教学方面的成果展示,更是对传统技艺作用到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中的一种阐释,是公众了解、认知中华传统文明的绝佳机会。 ”刘正说。
展览不仅能欣赏到版画系教师各自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同时还能了解到水印技艺教学以及以学生作品为代表的教学成果。“数字媒介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和观看方式,但是版画作为文化传播媒体三个阶段之‘纸质传媒’阶段,其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与人类文明有着长时间的情感和紧密的关系,这种纸质阅读方式不可能快速终结。值得提出的是,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补充触觉的、直接的、质感的、有创意或者说是‘物质性’的东西。因而,我们应该将版画的复制传播功能转换为一种从观看和接触中去感受和体会的艺术。 ”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蔡枫表示,“或许,版画应该成为绘画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用于复制,不是去制作一个预设好的图像,而是回到画面和创作者内心对接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在变化中逐渐生成:让版画回归绘画!”
新《天工开物》局部制作过程分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