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入“道”
——中国画“六法”之再认识
栏目:艺术眼
作者:林维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山黄杜鹃(纸本设色)  林维

  南朝谢赫云:“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又云“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一文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据此,“气韵生动”其实是指画外功夫,是由心性自我修行的程度决定的,是形而上的意义,也就是“技进乎道”里的“道” ;“骨法用笔”则是横向的书法对绘画的规范,即对运笔线条的要求;“经营位置”是对再现对象的取舍和表现的要求,即对构造平行现实自然的艺术秩序的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则是造型的具体法则。“骨法用笔”以下五法都是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技法” ,也就是“技进乎道”里的“技” 。

  谢赫品第古画,“六法”兼顾。绘画必须坐实于形,方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仅有此,绘画只能处于“技”的层次,而无法进乎“道” 。“技”是画家的立身之本,“道”则是画家的终极关怀,从“技”入“道”是中国画家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基于此,中国画才没有在一端之学的诱惑下沉沦,而是源远流长,延绵不绝。

  “技”是“道”之途

  所谓“技”就是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任何艺术门类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齐白石有一方印章“大匠之门” ,讲的就是“技” ,再如“独具匠心”“巨匠”也是“技” ,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手艺” 。庖丁解牛所以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全在“技”之熟练。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一切规矩、法则、技术,都是实践“道”的工具。只有“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 ,最终由技术层面上升到艺道境界。此时,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顺手拈来。得“道”是何等自信、快乐!

  那么,又该如何学习规矩、法则和技术呢?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云:“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不妨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蓝,未可知者。若非名师指点,须不惜重资,大积古今名画,朝夕探求,下笔乃能精妙过人。苟仅师庸流笔法,笔下定是庸俗,终不能超迈矣。 ”由此可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只有两条路,一是要“取法乎上” ,必须有名师指点;二是要看最好的东西,探求名画堂奥。否则,便容易流俗,不入画格,更无从入“道” 。

  “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技”的衡量标准是熟练程度。熟练是技进乎道的必经之途,是渐入佳境的门槛。“熟”也有精深和粗浅之别。粗浅之熟是习气,会因熟而轻飘,甚至油滑而入俗,那是路子不正、技有不逮造成的。精深之熟是真正意义的可以经由之而进“道”的“熟” ,是勇猛精进的、日进有功的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完备的法度,熟练的笔墨功夫,而后可言气韵,可言生动,可言“道” 。

  “道”是“技”之归

  技巧、技法、技艺全都不易,但“道”才是目的地,比技巧更难得。只有到了高明的“道”才可以使艺术品体现崇高的人文精神,实现艺术家自然理想之大美境界的沟通,使中国画作品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讲的是平衡上下,融合天地,虚实相生,顺其自然,文以载道,“道”是恒常的。

  “道”之境,必难进,不难进不足以称“道” 。故郭若虚云:“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颐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可见中国画“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 ,在于“技”所呈现出的气韵、品格、性情和才气。性情和才气是先天的,而师承、技法、熟练等环节是后天的,也就是“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先天才气,为艺者是不可少的,然而后天之习,其补偿与修正之功亦大矣。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是基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宗旨之上的,是中国艺术心态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气从心畅”“境与天会”“神与境合” ,这种“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妙合” ,是“游于艺”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进乎道” ,也就是说中国画“六法”的最终目的集中于一点,就是“气韵生动” ,“道”才是万法之归。

  “技”入“道”的生命历程

  “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 ”古人拜师学艺,传的是“技” ,同时也教“修身立德” 。“技”成便能立身,入“道”方能成就大业。所谓“技进乎道” ,不是技之结果生道,而实指技之本身,或指道即体现于施技之过程。一方面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笔墨功夫,全面提高绘画技法;一方面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荡涤心中俗尘” ,于诗词、书法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

  在中国艺术中“道”与“美”有相似之处,或者说中国艺术中的“道” ,也就是西方美学思想中的“美” 。中国古代以“朴素自然为美”“宁拙勿巧”“大巧若拙”“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这种“自然而然”的“美”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它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体。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程,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沉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美的历程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 ”这是对民族而言,是整体,是共性;而对个体而言,“美”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思想、情感、观念和意绪,还包括艺术家的毕生精力。

  艺术是人类发展的伟大成果,是人类发展的心灵历程,来之远古,存之现在,指向未来,而美的发现、美的再现却是每一位艺术家由感性到理性、从“技”入“道”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