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即人学,要以写人为中心
——兼说中国话剧的困境与突破
栏目:争鸣
作者:李宝群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些年,我一直在搞剧本创作,我最深切的体会是:繁荣,只是表象。困境,才是真相。

  当下中国话剧正在困境之中,我们正处在困局、僵局、乱局之中,问题多多,急待突破。而制约当下戏剧发展的“瓶颈” ,当下话剧最大的短板,也是中国话剧的困境之一,就是优秀原创剧本严重匮乏。无论是主流戏剧,还是非主流戏剧,无论通俗娱乐戏剧,还是实验探索戏剧,无论是现实主义戏剧,还是非现实主义戏剧,无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无论大剧场戏剧,还是小剧场戏剧,都受制于优秀原创剧本的匮乏。

  剧本创作质量不高突破不大,具体表现为:很多原创话剧过不了“生活关” ,剧作者生活储备不足。沉到生活最深处,从生活中打捞剧本,从生命深处打捞剧本的心气和能力不足,生编硬造的多,抓点材料就写的多。过不了“思想关” ,缺少独特深刻的思想;缺少对时代和历史生活的深刻把握和发现;缺少对人性,对人的情感世界的独特感悟;缺少强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常常沦为某些平庸思想的“传声筒” ,很多戏甚至只是宣传品,不是艺术品。戏剧即人学,戏剧要以写人为中心,古今中外经典戏剧都留下了永恒的经典人物形象,而缺少独特鲜明、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很多原创戏的致命短板。故事讲得精彩热闹,情节编得曲折跌宕,但过不了“戏剧人物关” ,留不下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戏剧是在戏剧情境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戏剧情境是戏剧的本质特征,很多原创戏在构建独特戏剧情境,深化戏剧情境,在情境中深入写人方面能力缺欠,过不了“戏剧情境关” 。艺术创新能力不足,不少戏大同小异缺少新意,同质化严重,自我重复严重,追风跟风严重,总会出现同一时段大家争着去做同一类题材的现象,剧本情节相近,人物和人物关系相近,构思雷同,缺少新意,还有一些戏很矫情、很做作、很刻意地求新求异,为新而新。

  总之,面对今天的观众,原创戏剧缺少强大的征服力,也缺少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剧院团没有好剧本,导演、舞美、演员遇不到好剧本,排演基础很差,带有硬伤的剧本,导演、舞美、演员使出全部本领仍然掩盖不了剧本的问题。迫于这一现实,一些国家级院团只好少排原创剧,不断排演经典翻排老戏,很多导演只好与编剧一遍遍改剧本,甚至兼做编剧,还有些导演排戏时弱化乃至取消编剧和文本,和演员一起干了编剧的活儿。所有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优秀剧本匮乏的“困局” 。导演和演员永远取代不了剧作家,经典文本永远取代不了原创文本。只有经典搬演没有优秀原创,这个时代的戏剧终是残缺的。当下话剧处于困境之中,必须直面“外困于环境、内困于自身”的现状,必须打破困局僵局寻求突破。这种突破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难,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在艰难中前行。

  百年中国话剧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前行,这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很多国家的优秀戏剧纷纷涌入中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很多高水平的戏剧演出,看过这些戏之后,我强烈感受到了世界戏剧的巨大变化和中国话剧的欠缺,我们的话剧仍在低起点上滑行起落,仍处于向旧戏剧告别、向真正的戏剧前行的阶段。我们的戏剧观念需要更新戏剧思维需要调整。做世界上最好的戏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外这些优秀戏剧在形式形态上非常多样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在关注人、关怀人,在深刻地表现人,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开掘人的灵魂,他们是在“戏剧人学”的基础上建构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样式——这是中国话剧最大的短板,也是我们需要补课的。很多国外的这些优秀戏剧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戏剧形态了,在形式上方法上理念上更为老到更为自由,他们已经把我们经常讨论的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再现和表现,写实和写意,体验和体现“打通”了。他们已经十分自如地把各种方法、手法、手段融入一炉了,他们更重视更用心的是如何为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找到最好的,最合适的形式。但他们没有丢弃对人的拷问,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和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的反思,他们运用的舞台手段都是服务于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他们也没有走向简单的“娱乐至死”的戏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学习的。

  西方戏剧有深厚的人文传统、深厚的文学传统与戏剧传统,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传统,一直像一条长河在流淌,他们有过反思、有过反叛,进行过新的变革和新实验,但传统一直都在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从来没有摒弃过他们的传统,俄罗斯从没丢掉过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英国从没丢掉莎士比亚,德国从没丢掉过歌德、席勒、布莱希特,他们的求新求变都行进在文化的长河之中——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中国戏剧也需要汲取自身文化传统的滋养,我们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有很多好东西,如戏曲的写意美学、诗剧传统等。此外,中国的哲学、诗歌、小说、美术、音乐、书法都可以滋养我们的创作。百年中国话剧史上曹禺等很多前辈艺术家也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但这一百年间“断层”“断流”严重,反复太多。中国话剧的发展始终缺少更强大更丰沛的文化支撑,底座不牢基础不稳;我们缺少强大的艺术人学传统,我们的作品人学底蕴总是不足。在将民族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方面,一代代中国话剧人进行了不少探索,成绩不容抹杀,但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还没有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彻底打通,形成良性的传承关系和最有效的链接。中国话剧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东西文化交融中建构起强大的戏剧人学传统,并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精髓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要让长河永流、薪火相传、香火永驻。

  以上所讲的是我心中的中国话剧现状,其实也是在对我个人这些年创作的梳理,我创作了很多剧本,但这几年我一直在反思我的创作,渴望突破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在我看来,我和我们很多人的戏剧观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我甚至觉得,中国戏剧界很有必要在中国话剧110周年之际重新开展一次戏剧观的大讨论,重新检讨我们的戏剧观,深度拓展我们的戏剧观和戏剧思维,以此来推动中国话剧的发展。

李宝群(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