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即永恒
——记“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平入城式,解放军宣传队的军车经过西四牌楼》 1949年  高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在北京举行,郭沫若为齐白石念奖状》两张摄影作品广为文联人和文艺界所熟知。但似乎除了摄影界,少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创作者——摄影家高帆、牛畏予伉俪。

  牛畏予和高帆的首次个人影展分别于1988年3月8日和1999年8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两次展览也是他们摄影生涯中唯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时隔数十载,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高帆、牛畏予伉俪的摄影回顾展——6月9日至1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分为5个部分:“他从太行来——高帆战争时期摄影”“平生只负云山梦——高帆新中国时期摄影”“女性风华——牛畏予女性题材摄影”“时代风貌——牛畏予肖像题材摄影”“边疆山河——牛畏予边疆题材摄影” , 100余件作品部分是当年展览的原作,折射了不同年代摄影印放与装裱的材质与工艺,其中包括高帆摄制的战争时期的摄影原作,以及自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帆亲自印放并设计、贴裱在卡纸上的风景摄影、人像摄影作品10余幅;还展出包含纸基银盐红松木背裱、纸基银盐、彩扩、转染等多种媒材工艺的牛畏予摄影作品10余幅,作品由当时新华社摄影部的资深暗房技师印放,是展现20世纪80年代末摄影制作技术的最高工艺的作品。展览开幕之际,鲐背之年的牛畏予女士携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二人摄影作品240幅。

  “前进,中国的青年。 ”成仿吾先生在高帆延安公学纪念本上这样留言。高帆、牛畏予用摄影传达出奋发昂扬的精神和饱含生命观照的人生状态,他们是在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年代里觉醒和战斗的一代。他们的摄影实践参与书写了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摄影史,为我们部分地展现了自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中国摄影状貌。它们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摄影审美,也异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将摄影纳入艺术领域的学术探讨。他们的摄影关键词是:民族、国家、人民,他们所从事的摄影生涯是其人生的最好注脚。“我和高帆先生认识40年——20年前我调入中国摄协工作,当时他是主席;我和牛畏予女士没有一起工作过,但我们住在一个院。两位老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对摄影艺术的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回忆。

《北平市民在东长安街三座门看解放战争形势图》 1949年  高帆

  “当时,政治部主任蔡树藩有一架照相机,他把这架稀罕玩意儿交给我保管。我一有机会就摆弄,拍了不少照片。经常是在老乡窑洞里用被子把窗户蒙上,借两只大碗,装上显影液和定影液,就冲底片、印相片了。 ”高帆曾这样回忆。1922年生于浙江萧山的他曾就读于浙江省桑蚕专科学校。“七七事变”爆发后,“拿起画笔走上街头作抗日救亡宣传” ,自杭州前往延安, 1938年奔赴华北抗战前线,被分配在129师先遣支队做宣传干事, 1939年,部队把缴获的一台相机分配给了高帆,他开始摄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高帆投入了百团大战、反扫荡战斗、平汉路破袭战、北流寺战斗等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的现场摄影报道。

  1949年1月,高帆随接管部队先行进入北平,随后拍摄了解放军进入北平以及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在西苑机场阅兵的历史时刻。高帆的摄影成就集中体现于战地摄影,其在新中国时期拍摄的东欧人物肖像,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旨趣。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定陶战役》《临汾战役》 《北平入城式》 《毛主席在西苑机场》等系列摄影,从战斗前线、入城盛典到领导人重要活动,仰赖于摄影,这些历史现场或仪式活动的记录得以成为记忆的载体,它们具有产生鼓舞和改变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度和感召力。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高帆拍摄的这些为人所熟知的影像,营造出另一番超越现实的意象世界,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写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越。

  新中国时期,高帆将摄影视为抒情和言志的艺术实践。展览展出了高帆上世纪60年代出访东欧期间的采访作品和游历抒怀的风景摄影。这些作品曾被他编目拓裱在黑色卡纸上珍藏至今。积60余年的军事摄影和画报工作经验,高帆将摄影创作经验上升为理论,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性”的新中国时期摄影创作经验撰写过很多理论文章和摄影评论。如果说高帆的成就集中体现于战地摄影,充满宏大叙事带来的史诗般的崇高感,牛畏予的摄影实践则重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社摄影组拍摄人物时展现出的女性柔情和细腻包容。

 《四川阿坝“塔洼”,打麦场上》 1963年  牛畏予

  “新中国需要女摄影记者,组织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著名摄影家石少华曾对牛畏予这样说。新中国时期,与女性相关的新闻摄影题材通常作为拍摄任务布置给女性摄影工作者,这也是新中国时期女性视觉形象的来源;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之一,牛畏予在新中国时期拍摄了广为传播的女性形象,如:何香凝、康同璧、裕容龄、赵青、张权、孙维世,以及1949年第一个“三八”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等广泛的题材。

  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是牛畏予摄影生涯的主要特点。牛畏予所拍摄的《华罗庚》是新中国时期的代表性的人像摄影作品。此次展出的数十件肖像作品中,不但包括1955年全国美展中进行创作的画家于非闇、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姜燕等人,也包括牛畏予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所拍摄的钱学森、茅以升、郭沫若、蒋兆和、齐白石、铁人王进喜等。

  她的作品更多表现各民族的普通劳动者。在40年的摄影生涯中,她的足迹踏过祖国的塞北江南、青藏高原、天山脚下,广收博纳,精心拍摄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她曾重走长征的雪山、草地, 4次到四川阿坝拍摄专题,两次到新疆, 1975年还在西藏做长达8个月的采访……

  “高帆、牛畏予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摄影家,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者,他们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篇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李前光说。“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地区的摄影师会给敢死队的战士拍照。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的战士都知道,由于物资匮乏,相机很可能没有装胶卷,但他们还依然穿戴整齐,拍摄生命中可能是最后一张照片,之后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举起空相机为战士拍照,一场场无胶卷摄影仪式,在中国摄影史上充满伟大的能量。 ”中国美院副院长高士明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有感而发:两位老人起初并不是摄影家,而是摄影战士、摄影记者,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剧中人,他们的光影人生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建设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从他们的照片中,我们看见向敌人冲锋的战士,看见他们九死一生的命运——摄影曾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现场凝结出一种坚固而真诚的精神——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 ”

  1938年,高帆从钱塘江畔奔赴延安,读抗大,到山西,进129师; 1945年,牛畏予从长江之滨奔赴延安,读抗大,到山西,进129师——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人民的苦难、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抗争;披着硝烟,他们走进天安门广场欢呼的人群,满怀深情,他们定格共和国建设的生动场景。将他们相机中的一个个瞬间连缀,一部壮阔的史诗便呈现在眼前——透过镜头,他们走进史诗,融入永恒。——一瞬永恒——这是摄影的价值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从那些光影胶片中,我们得以瞥见那个时代,追忆那些过往,怀望人和事。

《藏族女犁手》 1960年代  牛畏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