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芭蕾往前推一步
——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著名舞蹈编导王勇谈芭蕾舞剧《八女投江》
2012年,辽宁芭蕾舞团准备创排芭蕾舞剧《八女投江》时,很多人是反对的,觉得这个题材很“硬” ,料想会是一种“亮肌肉块儿”似的“高大全”式呈现。辽芭团长曲滋娇当时顶着很大的压力,“抗战题材+芭蕾”的确会被先入为主地减了不少印象分,但是生于黑土地的她不怕也不信,坚定地要排这部舞剧,“我们生于斯、长于斯,黑土地上发生的家喻户晓的抗战故事,为什么不去做?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国式的芭蕾,融入东北元素,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辽芭一直有叫得响的好作品,这次一定也能拿得出一部大胆创新的好作品。 ”辽芭素以出优秀的男舞者在全国芭蕾舞团中独树一帜,曲滋娇看中《八女投江》这个题材也是寄希望能够全面展示辽芭出色的女舞者实力,“一个舞团能在一部舞剧中同时推出8位作为女主角的女舞者,而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性格,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
作为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获奖剧目,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着实让辽芭收获了认可与好评。日前,该剧作为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之一,在北京天桥剧院上演,这也是这部剧成功推出以来第四度在北京演出。芭蕾舞剧《八女投江》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抗战故事“八女投江” ,这是一段被无数次讲述过的历史,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关于生命与信仰、卑微与高贵、选择与牺牲的故事。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东北,乃至全中国的武装侵略。从此,在漫长的14年间,无数东北儿女投身于抗击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冷云、黄桂清、王惠民、安顺福、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李凤善就是其中最普通的女战士。八个女子带着不同的身世走到一起,共同的爱和恨将她们紧紧相连。抗联密营中,青春和爱情在战争的缝隙中生长,血火熏染着峭壁上最美的花朵。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纠集十万大军围剿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第四、五军被迫向西战略转移。强忍失去亲人和爱人的痛苦,五军第一师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告别密营,加入了西征的队伍。异常艰辛的西征途中,危险、伤痛、疲惫、饥饿和敌人日复一日的围追堵截,不断夺去鲜活的生命;而背叛和绝望更是折磨着战士们的心灵,却始终没有夺走她们的坚定和信仰。10月的一个寒冷黎明,队伍在转移途中遭遇日军。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八名女战士主动冲上前吸引敌人火力。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她们宁死不屈,砸毁枪支后毅然投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刚刚做了母亲;而最小的王惠民年仅13岁,还是个孩子。她们是平凡的女人,是母亲、妻子和女儿。
国家一级编导王勇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他和夫人陈惠芬曾以舞剧《藏羚羊》和《天边的红云》而名扬舞坛,收获过全国全军舞剧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及最佳编导奖、文华剧目奖、文华编导奖、群星奖金奖等几乎全部舞蹈大奖。此次二人被辽芭邀请创排《八女投江》 ,在王勇看来其实是跨界的,正是辽芭曲滋娇团长对于《八女投江》和黑土地的情怀打动了王勇,这样携手一做,就足足四年多的时间,“我们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王勇和陈惠芬没有接任何其他舞蹈创排的工作,一头扎在辽芭的排练场,十分细致地打磨这部舞剧,“说它是心血之作,一点都不夸张,作为编剧和导演我没有接第二部戏,这个团在这个时间里也没有排第二部戏,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注到这部剧中,摸爬滚打,没有一丝懈怠。我们光剧本就写了四稿,作曲的案头至少写了三部舞剧的量,我们在心里把这部舞剧的位置放得特别特别重。 ”让王勇感到“有压力”的是,这是他首次排芭蕾舞剧,而且面对的不仅是“80后” ,还有“90后” ,甚至“00后”的年轻演员,对于那么久远的故事,如何让如此年轻的舞者们进入舞剧中的人物状态,很有难度。
对于王勇来说, 《八女投江》还是一部情怀之作。首先一提到这个题材,不少观众就想到“抗日神剧”或者十分符号化的表现。四年多一路走来,特别是去年把文华大奖拿下来以及四次进京演出之后,观众在现场热烈的反应,令王勇和辽芭都有了十足的底气。王勇谈到,“ ‘八女投江’的故事之所以可歌可泣,是因为她们身为年轻的母亲、妻子、恋人、女儿,正当妙龄,青春勃发,当敌人大部队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她们选择了自己命运的归宿,慷慨赴死,向浩荡的乌斯浑河趟去。我们主创在采风时曾带着鲜花来到乌斯浑河边,当将花束投到河中时,神奇的是一枝枝花笔直有序地排着队向着一个方向漂去,不知烈士们是否能够感受到我们对她们心底的呼唤。 ”正因于此, 《八女投江》这部舞剧的原名是《乌斯浑河的回声》 ,以一种十分写意的方式表达这种大气象和大情怀。王勇在创编时也并没有遵循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方式,“不像电视剧一样必须讲清楚一个故事,甚至细抠故事情节。它的美学定位和叙事方式,与传统舞剧相比,有着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更注重人物情怀的发掘和表现。 ”在王勇看来,当今舞剧发展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叙事领域,特别是根据剧中情节的需要加入了东北秧歌以及朝鲜族舞蹈“阿里郎” ,将故事演绎得浪漫中有悲壮,悲壮中有唯美。
“半个世纪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被视为芭蕾艺术‘中国气派’的成功,被认为是‘白天鹅’创造性地转化为‘红天鹅’ 。 《八女投江》大约是《红色娘子军》之后又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题材的芭蕾创作,当然它对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的刻画更缜密、更细腻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平看过《八女投江》后曾有这样的客观评价。在中国芭蕾舞者的面前确实横亘着一座大山,那就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王勇说,“我们这代人是看样板戏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对搞舞蹈的来讲,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样一个经典剧目摆在面前,对我们既是启发,又是压力。 ”但这“乌斯浑河八圣女”毕竟是不同于琼岛的娘子军,她们是生长在白山黑水间的年轻女战士,著名剧作家苏叔阳看过《八女投江》后就对舞剧中对日常生活的描摹给予高度赞赏:“编剧特别擅长在平淡甚至清苦的生活中找到韵味悠长的诗情,而且很会节制和掌控诗情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八位女战士的亲情、爱恋、友谊、成长,故乡的大地、森林、高山、江水以及平凡的生活、亲爱的爹娘……这一切,都艺术地、真实地呈现出来。 ”正是这悠悠的诗情做足了爱国、爱家、爱人生的大铺垫,所以舞剧结尾八女庄严地从舞台的乐池平台上渐渐下沉,宛如她们毅然地步入祖国的江河,宁死不屈,才会让观众潸然泪下,起立致敬。
多年前,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著名评论家曾预言,“芭蕾的未来在东方” ,这句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话,令中国舞协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印象十分深刻。看过《八女投江》后她曾谈到,“我们有能力探索建立芭蕾艺术的中国学派,这对于业界是一项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 ”于平认为, 《八女投江》自觉担当起双重使命:一是要用西方文化熟悉的舞台演绎传扬中华民族的气节,二是要在对中华英烈的讴歌中呈现芭蕾艺术的中国气派。这也正是曲滋娇和王勇的想法,“我们更希望,以《八女投江》为契机,将中国芭蕾往前推一步,努力建立起芭蕾艺术的中国学派。 ”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剧照
新闻链接
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邀《八女投江》走进北京舞蹈学院
本报讯(记者 张悦) 3月14日、 15日,辽宁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日前,该剧剧组主创走进北京舞蹈学院,与同学们亲密互动,分享《八女投江》创作背后的故事,并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艺术教育课。此次活动是2017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剧院平台” )重点打造的“与艺术面对面”系列活动的第三场,也是剧院平台在2017年首次走进高校开展活动。
在活动现场,在校同学们积极与主创互动,感受到了优秀芭蕾舞剧的艺术魅力,也了解到主创们在追求艺术理想的道路上的艰辛和坚持,深刻地理解到成为优秀的舞蹈家,除了需要在校练好扎实基本功,同时也要了解当下市场前沿动态,将学术学习与艺术交流同步抓起。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艺术传播系协办。
为引导更多人走进剧院、共享文化成果的惠民工程, 2017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全年将推出100台剧目、 200场演出。目前,剧院平台开幕季“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正在火热进行中, 18台优秀剧目在京演出37场,全部剧目来自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和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展演荟萃了众多名家,体现了当前舞台艺术创作的新成果。据了解,剧院平台在持续推出优秀剧目演出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落地活动,在2017年剧院平台开幕季期间,已先后走进北京卢沟桥社区和菊隐剧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艺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