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颁“欧中文化交流贡献奖”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长期倾于中外音乐交流,经过深度调研后再次建议——
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仍需给力
刘月宁
两会召开前夕的3月2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扬琴界的领军人物刘月宁获匈牙利欧洲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促进会授予的“欧中文化交流贡献奖” 。在颁奖词中特别提到,这一奖项是为了表彰刘月宁为欧洲与中国之间人文艺术交流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卓越贡献。颁奖仪式的最后,刘月宁与她创立的中央音乐学院“苿莉花”扬琴重奏团,倾情演奏了她自己12年前在匈牙利访学时改编的匈牙利扬琴作品《钦巴龙查尔达什舞曲》 (扬琴与弦乐) 。
动人的乐音将时光带回到12年前。2005年,受中国教育部公派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大学访学,刘月宁对欧洲扬琴家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为首位在匈牙利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中国音乐家。回国之后,她把钦巴龙(即匈牙利扬琴)带入中央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学课堂,并先后出版专辑《音乐的使者》和译著《东欧扬琴音乐文集》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李斯特音乐大学独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对匈牙利扬琴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2008年,李斯特音乐大学成立民族民间音乐系,使中断了60余年的匈牙利扬琴艺术教育又重新回到世界顶级音乐学府的教学讲堂。2016年,刘月宁率领“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访问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举办了三场公演和两场学术活动,实现中国扬琴与欧洲扬琴音乐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2012年以来,在孔子学院总部及中央音乐学院的支持指导下,由刘月宁主持的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共建的音乐孔子学院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建立全国高校联盟,推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
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自2013年起就围绕“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这一主题,已连续提交了5份提案,涵盖了建立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新模式、设置专项基金和数据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相关学科建设等多个议题。近期出台的、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同样提到了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的问题,体现了中央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问题的高度关注,这让她感到十分欣喜。
在建言献策的同时,刘月宁还一直致力于在国际主流社会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特别是去年她入选了中美“富布赖特”学者,与美国音乐家组成联合乐队,在中美两地举办巡回演出、开展学术研究。在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支持指导下,刘月宁还主管建设了两个平台——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共建的“音乐孔子学院” ,另一个是孔子学院总部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建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力求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让中国音乐的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更深入、持久。
今年,刘月宁的提案仍以“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为主题,而关注点则是如何将全国艺术高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联合起来,集中全国力量推动中国音乐的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2016年底,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举办了“全国高校‘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人才建设’联席会” ,邀请了近20所国内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类高校及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联合组建“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人才建设工作委员会,共同建设“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人才库,为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储备优质人才资源。受这次会议成果的启发,刘月宁认为,可以进一步建立“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全国高校联盟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开设音乐专业的全国各高校也都各有特色和长处。中国音乐文化想要更好地走向世界,既需要全国各地优秀的音乐文化作为内容支撑,又需要各地优秀的音乐人才去实施展示、传播和深度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形成一个能让全国高校长期协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是大势所趋。 ”刘月宁认为,“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全国高校联盟可由教育部、各地教育厅牵头,各高校领导班子加入,共同制定有关章程,包括相关人才的培养、选拔和输送,包括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出和深度国际传播,也包括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建立公办与民办艺术教育间的交合机制
去年全国政协会上,刘月宁曾针对民办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递交了提案,收到社会各方积极反馈。一年来,她仍在持续关注民办艺术教育领域,特别是寻找一些突出的案例,使建言更接地气,更具现实意义。而大连艺术学院以其治学理念与多样化的实践成果进入了她的视野,这也是刘月宁近期调研的一个很有收获的成果。作为一名在公办高等艺术教育领域从业多年的教师,刘月宁发现:由于在管理体制、教学定位等各方面存在不同,民办艺术高校的一些做法反而比公办艺术高校更为灵活机动、更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是值得公办艺术教育学习和借鉴的。
刘月宁观察到大连艺术学院最突出的一点是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与其自身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有密切关联,该院采取了多种富有新意、卓有成效的举措,除了日常教学团队之外,还专门成立了实践教学团队;把艺术实践教学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制定了“三个课堂”中素质学分、技能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程序和办法;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媒合作,联合企业、地方政府及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大批校外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艺术实践机会。
刘月宁特别提到大连艺术学院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动态处理学科设置,新增了用人需求旺盛的舞蹈编导、产品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停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广告学、会计学等人才相对过剩的专业。刘月宁认为这也是当前公办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所欠缺的,许多现有的专业实际上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新出现的需求旺盛的行业又缺乏相应的专业设置,导致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从管理体制上,大连艺术学院紧密贴合“专家治校”的理念,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专家型的院长独立行使教学、科研和管理职权,而且还建立了由专家组成的发展咨询委员会,使院方决策能够积极听取多方面的专业意见,从而避免了一些公办高校中出现的“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有助于学校作出符合艺术专业规律的决策。
“作为一所具有十余年历史的民办艺术院校,大连艺术学院的上述特征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民办艺术教育的特征,可以说,与公办艺术教育相比,民办艺术教育虽然在教学资源、师资储备、学术积累等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但也有很多公办艺术教育不具备的特色,特别是对于艺术这样一个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民办艺术教育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机动、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等各方面,都较公办艺术教育更为突出” 。因此,刘月宁建议:应建立公办与民办高等艺术教育之间常态化的、高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二者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互利共赢,这对于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持久发展是极为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