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年前,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通过三棱镜折射,将太阳白光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又通过三棱镜反射将七色光聚合成白光,从而揭开了色彩的奥秘: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而成,物质的色彩是由物体吸收、反射不同的光色造成的。这一发现开启了西方学者基于物理光学的色彩学研究。
但是,人类色彩感知与应用的历史,要远超光学色彩学的产生——这一历史至迟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用动物油调和的矿石粉末涂绘在岩石上的原始岩画,或将色料涂绘在陶器表面的原始彩陶。就中国古代色彩而言,先秦时期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即言: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 ”这一“五色”色系既与“七色”色谱大异,其五色间的结构关系也与光色原理不同,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深层逻辑,是不能够用光学色彩学来恰切解释的。
色彩背后的意蕴成为中国色彩的诗意阐发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独具逻辑, 11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 ,才吸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常沙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宋建明等诸多嘉宾、色彩理论专家及青年学者参与。会议研讨内容包括色彩史论、颜色词、民间色彩、纺织印染、服饰色彩、器物色彩、色彩颜料及现代色彩应用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当代学者对于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多元视角与丰富维度。
宋建明介绍,中国古代哲学观与艺术设计学理的特殊性,导致古代中国造物用色基本形貌及其美学成因,社会阶层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色彩观。西安美院教授彭德认为,五色系统是中国文明的直观标志,它的影响贯穿中国的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从日常生活到天地神灵,都曾受制于这个系统。五色系统同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互为表里,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始终未被废除。20世纪初清除封建文化,由于五色系统的基本框架是五行思想,致使这个带有升华潜质的知识系统悄然隐退,变成一门绝学。而如今,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对五色系统加以审视,不难发现它用色彩标识社会规范以至宇宙规范的尝试,显然能为当今和未来的人类行为模式提供启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陈彦青则关注到中国色彩系统中的“间色” :“大量的间色的存在由于其色彩等级的低下而不受禁断,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色彩,更进而成为了造物、艺术、文学中大量被表现的视觉、精神建构要素。而正由于其意义的多重性,色彩背后的意蕴成为了中国色彩的诗意阐发。间色本身就是色彩系统观念性建构的产物,而同时,曾经被人为目的性设计出来的色彩系统观念随着色彩运用的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了全民共建的一种色彩意识。 ”
“中国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场域之中,从服饰到家居、从工具器用到园林建筑、从宫廷生活到民间习俗、从日常起居到戏曲舞台、从卷轴绘画到陶瓷彩塑等等,无不赋形以色,这些色彩实际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色彩经验的物化形态,而在这种经验形态的背后,一种根植于古老东方的色彩智慧,正等待我们去阐扬。 ”牛克诚表示。
色彩个案背后的文化意义
“色彩斑斓的场域之中” ,不少专家更从单独色彩的“个案”入手,阐述一种颜色背后丰富的文化意义。 “如果说红是中国人喜欢色彩,黑就是最敏感的色彩了。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曾启雄发现, 《康熙字典》中有170个字和黑色有关:“从170字选取常用字叠上纯、淡、浅、深、清、浊、微、明、暗等常用修饰语,可组合出丰厚的色名与色相对应之表现,用以展开具语言、文化、历史特色之色彩表现系统。 ”传统色彩与文字息息相关,牛克诚以“黄”为例,梳理了“黄”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字形演进,并以甲骨文“黄”字字形为考察对象,结合字义、字音分析,提出甲骨文的“黄”字是由象征“直” “行”的“矢”与太阳象形的“日”构成的一个会意字,因此,“黄”具有光明、日光之义。
青,作为一个和中国绘画息息相关的“颜色词”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董佳依据宋词为基础的考证中,兼具浅绿至深绿,天蓝至靛蓝乃至纯黑及多种颜色的间色的丰富语义;而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王文娟看来, “青绿”的文化象征意义,亦是中国青绿山水衰落的重要原因—— “儒、道、佛之融合,五行与五色之收摄,使青绿山水虽借鉴了外来的色彩样式,却最终建立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味道和程式化准则。而青绿山水衰落的原因,从外因说,是因为元明清不再有唐宋宫廷皇族那样看重扶持青绿而兴盛的画院。从艺术思想史的内因说,一方面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本土逐渐去印度化而日益中国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内部道家对阴阳五行及对道教和儒家的抗衡,也是儒家内部心学对理学的抗衡,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文人画家与皇权宫廷和民间画工之间的间距。 ”
翻拣史料与文物,在理论层面上,古代人们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哪怕是一篇关于色彩的专门著述,这让我们的理论梳理几乎无从下手;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色彩智慧却又凝结在从经传到史册、从典章到方志、从诗歌到小说等浩瀚的文字记述之中,也体现在从彩陶到壁画、从服饰到器用、从家具到建筑等广阔的色彩应用领域之中,这些有关色彩的文献、图像博杂而浩繁,让我们望洋而兴叹。 “把各个领域的片断研究缀合起来,逐渐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版图’ ,是我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基本动意。 ”牛克诚表示,研讨会将以年会的形式常年定期举办,旨在使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成为团结凝聚广大“好色之徒”的理论基地与学术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