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潮头(画卷之十六) 李延声
李延声年逾古稀,在书画界却只能算“正当年” 。“正当年”的李延声经十年酝酿,倾三载之功完成《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百米长卷,汇集了他其他代表性创作,今番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李延声艺术展展现了他60年来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成就,“天下为公”“智者之光”“家园心声”和“魂系山河” 4个展厅展示了《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百米长卷、《魂系山河》长卷、 《正气篇》 、“智者”和国家非遗传承人画像以及矿工、鹿画等300余件作品。李延声将非遗传承人毛笔写真系列及中国画佳作160余件捐献国家,由国博收藏。
人物画贵在传神
“我走的路还有点意思;其实开始不要想太多,找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也可以。 ”李延声回顾自己从艺60年之路时说——祖籍广东中山、 1943年出生于延安的他13岁从艺,于广州美院附中、浙江美院和中央美院求学,先后师从关山月、潘天寿、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黄胄等艺术大家。上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山西煤矿工作过8年,对煤矿工人的生活有着较深的了解和体验,经常为一线矿工写生,他画出《开采光明》 《山中的太阳》等作品,描绘那个时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崇高精神,“只有熟悉矿工、了解矿工,有丰富的矿山生活积累,有充沛的感情积淀,同时从传统的笔法中寻觅,从现代艺术中汲取,探索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笔墨语言,方能写就矿工的神采风骨。 ”李延声说。
上世纪90年代,他悉心研究近百年来反帝反侵略斗争历史,创作巨制《魂系山河》 ;在创作鸿篇巨制的同时,李延声为中外百余名当代科技文化界领军人物造像;近几年里,他以古稀之年寻访近20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写真画像,记述其神态风貌及传承项目技艺特色和文化内涵。“1995年我开始画我崇敬的人,同时邀请他们在画像上题字,组成了100多位的‘智者’系列。 ”他画星云大师,只用了20多分钟,“当时星云大师的眼睛已经非常不好了,只能让助手指给他纸的地方,他写了‘佛道禅心’ 4个字。 ”他画巴金,“到他家都没怎么顾上打招呼,就忙着画了。 ”“捡漏”的是画冰心,“我去北京医院拜访曹禺和赵朴初先生,赵朴初先生说:隔壁是冰心,你要不要见见她?当时他们刚吃完午饭正在休息,我就用了几分钟给她画像,画完之后,冰心在画上题了‘有爱就有了一切’ 。 ”他还想画杨绛,“可惜没赶上” 。
“智者”画为名人,名人为画,肖像题跋,相得益彰,传神之笔,尽在其中。“这些名人肖像带有即兴的描绘性,既把握对象的特征,也表达理想分析的认识。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认为,“人物画贵在传神。李延声辗转于僻壤荒村之间,坚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画像。他以写意的线描将中国画线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幅幅神采奕奕的非遗传承人画像,完成了为百姓喜闻乐见、尊崇热爱的传统文化生活主角与精英的‘神工’系列。 ”
从黄宾虹作品中得到“黑但透气”的灵感
笔墨当为时代立传。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山籍的艺术家,李延声历时13年完成了长逾百米的《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长卷,“2003年,我开始考虑孙中山这个主题,陆续画了一些孙中山的肖像;也开始拜访中山堂、中山大学,以及北京的铁狮子胡同等地,同时拜访了中山、广州、上海和北京的专家。 ”李延声说。
李延声认为,历史画不能完全拘泥于事实,但关键点要符合事实。在描绘1912年1月1日晚孙中山宣誓就任大总统的《开创共和》中,李延声改变了以前画家或画右手宣誓、或学华盛顿手放胸前的姿势,而是通过史料考证,画他以左手宣誓,“因为中国以左为大” 。他在整幅长卷中加了一张《苦难中国》 ,以1894年的《时局图》和苦难中国人的形象为主体,描绘孙中山诞生时的中国时局。“我用‘振兴中华’的大印章层层叠叠盖在画面上,远看好似斑斑血迹。 ”他介绍。
长卷的最后一张《矗立潮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描绘岿然站立在惊涛骇浪边的孙中山,展翅于海面上的五只海鸥与涌动的海潮使画面生发出蓬勃的生命感与运动感,既与主体人物形成疏密对比,又使作品格调借由人物形象的探索与历史思想的钩沉熔铸于笔端。
长卷中,李延声在形式感上也有新探索:“主要以墨和宣纸来创作,但我在和非遗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皮纸吸水量大;所以为了加强空间感和层次,画幅的背景部分采用了皮纸,以期营造多层空间。 ”他说。在艺术语言上,他从山水画的笔墨中汲取浑厚感,又从黄宾虹的作品中得到“黑但透气”的灵感。
四十方知学传统
李延声有一幅闲章:“四十方知学传统” ,“从西法起步,复归传统,融西为中,打通南北,推陈出新,于造化中锤炼,在创作中提高,我学画60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他说。
“人是属于社会的,是那么复杂多样,那么精细微妙,那么变化无常,那么丰富多彩。 ” ——李延声画了多年人物画的感慨。他回忆起1956年他刚学画时,关山月就告诫他一定要多做毛笔写生,可当时他并不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写生,带毛笔也不方便;上世纪80年代,黄胄先生曾感慨地说,如果我早用毛笔速写,画风一定有新面貌。 ”
这一下点醒了李延声。他开始发现,中国人物肖像画要有新的发展,一定要与油画、素描、摄影拉开距离,充分发挥毛笔线描的表现力,“艺术实践中我坚持毛笔画速写,放笔直取,力求简洁传神——这样的放笔直取,不是画,不是造,而是‘写’ 。 ”他认为,上世纪60年代蔡若虹先生提出临写、速写、慢写和默写“四写”为学习中国画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书写”与“意写” ,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加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这“六写”是人物画家一生的基本功;而“六写”中最重要的是毛笔速写。
在李延声看来,毛笔速写是“骨法用笔”和“以书入画”的最佳体现,是“笔墨思维”的最佳练习手段,因此毛笔速写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毛笔速写为核心,可以建立东方美学观下的意象素描体系,作为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其中的‘写’可以进入一个境界,将笔法中的情、意、法、趣与对象形神特点融为一体。这实质上就是‘笔墨思维’ ,建立起‘笔墨自信’ ,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 。 ” ——有了“笔墨思维”的李延声年逾七旬还在多个领域探索——他的瓷板画和《魂系山河》大型交响音画音乐会也在业界颇有口碑,但他却没有“手机思维” ,给记者展示作品,却搞不定手机图片,“手机也方便,就是不太会用” 。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