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蚯蚓,到抵抗无节制物质欲望的“前线”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发布策展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从蚯蚓,到抵抗无节制物质欲望的“前线”

朱竞翔团队设计的西部阳光乡村幼儿园

  “我自己造房子的时候,推土机挖开土,我看到很多生物——蚯蚓啦,还有植物的块茎——当时我就在想:为了我一个人的居住,很多生物被杀害了。 ”建筑设计师梁井宇说,那时他才意识到,传统社会里动土前,人们会敲打三天,“不是迷信,而是给那些生命一些时间撤离。 ”

  或许就是这个看起来比较“矫情”的想法,促使梁井宇策划了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用以回应本届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提出的双年展主题“来自前线的报道” 。

  “来自前线的报道”让阿拉维纳站在了上届总策展人库哈斯回溯“本源”形式理念的对立面,他希望展览能够面对更广泛的受众,思考如何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争取资源,提高生活质量;而梁井宇的方案,亦呼应了这一关注建筑与普通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求“建筑为广大群众而战斗”的“报道” 。

马可作品《奢侈的清贫》

  祖先的智慧之道蕴藏在平民百姓日用之间

  “我们是凡人,不免犯错,其中一个错误就是迷信‘未来’ 。未来或许能暂时替代‘过去’ ,却不一定‘持久’ ,因为现实总是选择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梁井宇在策展理念中如是说。

  在“未来”与“过去”的反复纠结中,“大后方”失守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失守,城墙拆了,旧城区消失,边远的村寨也在逐渐变味……由此导致人为造成的气候灾难、自然资源枯竭、贫富差距加大;建筑师想盖更大的房子,产品设计师想做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却很少有人想减少浪费。“我们必须回到现代主义的本源、回到不能忽视的前线来——尊严、福祉与公平。这远比单纯发展更为紧急:减少浪费而不是生产更多;停止污染空气、水、食物,而不是更大面积的住房、更发达的科技产品、更快的交通。 ”梁井宇说。

  他重新在已经失守的大后方——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明朝思想家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点亮了他——传统的城市没有了,乡村没有了,建筑就没有了,甚至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了的时候,祖先的智慧之道、价值观还蕴藏在平民百姓的日用之间。

  在梁井宇看来,“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就是要躬身学习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重建我们的传统。“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这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 ”梁井宇介绍,“平民设计”积极采用本地的材料、工艺和劳动力,守望传统;其造价控制在平民可负担的水平;其项目不能造成更多问题的出现,而能昭示对更普遍而深远的城乡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参考与借鉴意义。由此,他兼顾衣、食、住3各方面,以“城”“乡”“城与乡” 3个维度,遴选出参展团队、建筑师和艺术家:“场域建筑”“众建筑”“润建筑”“无界景观” 、王路、朱竞翔、马可、宋群、左靖。

左靖作品《黟县百工》

  救活农村也是救活自己

  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共1000余平方米的展场内,和“城市”相关的展示,是由3个团队设计的一个项目——北京杨梅竹斜街改造项目。作为北京大栅栏文保区保护复兴计划的一部分,“场域建筑”通过4年深入到100多户居民的家中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来完成改造设计;“无界景观”的花草堂项目通过在杨梅竹斜街66号至76号夹道杂院的零散公共空间中引入立体种植,通过“种花”将互不往来的居民对共享杂院空间的争斗转化为合作与分享的和睦邻里;“众建筑”则另辟蹊径,将事务所直接设立在大栅栏胡同内,在没有客户的情况下完成了首个“内盒院”的建设。

  在梁井宇看来,与“城”相对的是更为复杂而广阔的农村建筑问题,也是眼下更为“硝烟弥漫”的前线。“救活农村也是救活自己” ,本次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提出,拯救农村不是少数建筑师对单一农舍的改造、开发民宿和观光旅游这么简单。王路的“耒阳市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项目是迄今已经存在了10年的“老作品” ——2006年7月,台风引发的暴雨与山洪摧毁了毛坪村原有小学的校舍;湖南省浙江商会紧急筹资50万元用于新建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王路和他的团队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所低造价、结合基地、应用地方材料并由村民参与建造的乡村小学,其设计实践是为贫困地区建造和在传承中创新的一次探索——王路动员了当地的农民,并尽量使用回收及廉价的材料,却没有失去建筑设计的品质;作为村里的唯一公共建筑、一个既乡土又现代的场所,小学建成9年来一直被村民和师生爱惜使用,建筑状况保持良好。

  1996年,服装设计师马可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例外” 。“我跑了很多时装周,看遍世界浮华,但我并不想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时尚是人为策划的东西,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链条创造流行趋势,鼓励大家不断购买、不断抛弃。 ”马可说,她不断地想,为什么人类会陷入到对物欲的不断追逐中?为什么会贪婪地剥夺其他生命体的生存空间?之后的2006年,她离开“例外” ,在珠海成立“無用” ,“我再也不看时尚的各种发布,而是涉及纯手工制作的生活物件” 。

  马可的经历和想法印证着梁井宇分析的“前线”的起因:人类无节制的物质欲望,“对物质的无限渴望是造成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对技术发展的盲目乐观又让我们迷信技术能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由此继续支撑我们的物质欲望。 ”

  而在梁井宇看来,在“城与乡”乃至整个展览中,最能体现“百姓日用即道”从古至今可延续性的,是“吃”的文化——西安艺术家宋群的装置作品《与食有关的物》中,有一组以中国北方食品——面条,为线索的器具,包括了耕种、收割、储藏、烹饪、食用各个部分,从农具到厨具,再到餐具,贯穿从田地到饭桌的完整过程。“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的生活从古到今都离不开吃,历朝历代的文化动荡与废存之间也没有割断与食有关的这条文化线索。如果我们悉心观察,这些器物当中包含有一代又一代工匠艺人经过不断改良的设计智慧。 ”梁井宇说;宋群的“吃”之“道” ,试图勾勒出一个饭桌边的中国,一个时间的地图,与吃有关的山川沟壑、大江大河。

  通过“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梁井宇和参展团体、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真正被低估、被忽视的前线是抢救我们民族的传统、家国的环境。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展览中的“平民设计”不只是字面上的“平民与设计”或“为平民的设计”或设计里的“平民意识” ,而是如何保护平民生活中间的传统文化,重建传统审美观、价值观,复兴手工艺——只有从这些地方下手,我们才不会视而不见自身所拥有的真正财富,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道虽不可说,若有领悟的捷径,必然是通过亲身的行动。 ” ——亲身的行动,也许也可以是观看展览——就在5月28日至11月27日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