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写生之旅
栏目:创作谈
作者:董希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东方欲晓  董希源

  红色之旅与红色题材的写生创作一直是我挂怀的一门功课。去年10月,我带上行囊出发,开始了为期50天的红色题材写生之旅。一路上,先后深入陕北的延安、梁家河、乾坤湾,湖南的湘江、韶山,江西的瑞金,福建的上杭、长汀等几十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行程近5000公里,完成了二十几件丈二匹的写生作品。

  今年3月初,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号召,又再次拨动了我的心弦。作为一个具有近40年国画创作经验的画家,我深深懂得人民才是文艺创作源头活水这一浅白却又深刻的道理。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变成自己作品中的生动情节和感人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要做到真正的“深扎” ,就必须老老实实地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之中,始终保持与普罗大众的血肉联系,吃透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因此,我始终将深入革命老区,深入乡村田野,以及农村生产一线等,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方向。

  为此,我将西柏坡定为第二次红色写生之旅的首站。这次写生创作为时60天左右,我深入到河北的西柏坡、正定县,山西的左权县八路军总部,陕北的延安、延川,甘肃的会宁、腊子口,宁夏的六盘山,四川的毛儿盖、夹金山、泸定、金川、凉山,贵州的娄山关、遵义,湖南的湘江,以及当年作为工农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赣南、闽西部分县市,整个行程逾万公里,初步确定完成30件丈二匹写生作品。

  西柏坡,是光耀中国史册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地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如此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如此纯朴平实的乡村气息,如此绚丽浪漫的旖旎风光,怎能不吸引我呢?从千里之外的福州,我一路赶赴这里,甫一抵达,便一头扎进那战火纷飞的历史烟云之中,观览红色故址的每一处遗迹,亲抚圣地的每一片砖瓦,翻检党史中的每一页释文,体验革命前辈的每一份艰辛。来红色故址采风,不仅仅是完成一次写生任务,更是来接受一次传统的革命教育,接受一次心灵历程的洗礼。

  在旧址前,我调水匀墨,蹲踡在硕大的画板前,勾勒涂抹起来。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画面也一点一点地丰富完整起来了。苍松翠柏,绿柳桃风,尤其是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毛主席故居,都在水墨晕染中渐次成型。这画面中的每一笔每一擦每一皴,都饱含着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对西柏坡不尽的情思。

  关于这次缅怀革命先辈、重温革命历史的“红色之旅” ,我曾经作过深入思考。为创建新中国,共产党人显示出无出其右的超凡魅力,亦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苦难与辉煌。如今的红色旅游景点,是特指这些英雄们在创建新中国过程中留下的艰辛印记,奋斗足迹和辉煌见证。这里饱含着共产党人的精神,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从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时代性角度思考,这类题材是应该予以重视和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