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0年中国电影史中,科幻片几乎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天涯歌女》 《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城之春》 ,到五六十年代的《林则徐》 《红色娘子军》 《早春二月》 ,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黄土地》 《红高粱》 《霸王别姬》 ,直至新世纪以来的《英雄》 《泰囧》 《捉妖记》 ,几乎所有名留影史的重要影片都与科幻无关。
与中国迥然相异,科幻电影向来是好莱坞的王牌片种。 《金刚》 《2001太空漫游》 《星球大战》 《阿凡达》等经典科幻片不仅赢得了大量票房,更成为代表美国电影工业水准的亮眼标志。近年来, 《变形金刚》 《复仇者联盟》 《钢铁侠》等好莱坞科幻片动辄在全球市场收获十余亿美元票房,亦证明了科幻电影是文化折扣较低、易于全球流通的商业电影类型。
如今“95后”已成为国内主流电影观众,从小看着好莱坞科幻片长大的这群年轻观众,对未来、幻想和虚拟世界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在中国坐拥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今天,如何创作出增强中国电影品牌价值的优秀科幻电影,已成为摆在电影人面前的一项课题。中国并非没有科幻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 《珊瑚岛上的死光》 《霹雳贝贝》等国产科幻片也曾十分卖座,然而由于文化传统、产业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种种条件所限,这股“科幻热”只是昙花一现。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完善,“科幻大片潮”在今年突然来临。国庆档的《九层妖塔》算是初试啼声,尽管口碑平平,但近7亿元的票房以及观众的新鲜感和期待度,预示着国产科幻片的美好前景。在今年贺岁档, 《美人鱼》 《不可思异》 《蒸发太平洋》等国产科幻片也将与观众见面。此外,备受关注的电影版《三体》已摄制完成,张艺谋执导的好莱坞科幻大片《长城》进入后期制作,而宁浩、郭敬明、韩寒等著名电影人也纷纷涉足科幻电影领域。一夜之间,“拥抱未来”的科幻片似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风口” 。
在良好市场环境和充沛资金的保障下,中国科幻电影首先要过工业这道关。众所周知,在所有电影类型中,科幻片是最考验电影工业水平的一个。与科幻电影制作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尚缺乏有经验的制作团队以及成熟的制片模式。在好莱坞,科幻电影制作拥有一幅巨大的行业分工图,这其中,除了编剧、导演、演员、技术、宣发之外,还包括衍生品开发、品牌打造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端口,中国科幻片要追赶好莱坞这家“百年老店” ,无疑尚需时日。
同时,国产科幻片也需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商业美学。试想,当一部国产科幻片里的超级英雄揭开金属面罩,露出一张中国人的脸时,如果大部分观众的第一反应都是笑场,那么这只能证明我们的科幻片只是给金发碧眼的好莱坞科幻片套上了一件并不协调的唐装。归根到底,以中国市场为主导的科幻电影,必须要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观影感受作为创作核心。当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当国产科幻电影日渐成熟之后,我们同样可以制作面向海外市场的科幻大片。到那时,科幻电影必将为全球观众献上一系列独特的中国式幻想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