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的中国电影史,几乎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在中国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电影一方面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风雨同舟,另一方面也对国人现代化精神和现代化品格的铸造贡献巨大,它反映了中国110年的社会变迁,同时成为这110年里国人情感、心灵的忠实记录者。
中国电影的诞生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因此自发轫之日起便深受人道主义精神影响。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明证,它鲜明地表现了封建式的生活制度给中国人带来的苦难,并表达了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风云激荡的20多年里,中国电影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格。当时的中国电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据统计,仅上世纪30年代,国内就引进了500多部美国电影,但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之下,中国民族电影依然占据着自己应有的地位。在这个阶段,电影创作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娱乐电影,另一种是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左翼电影”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年代,这两种审美趣味差异极大的影片在市场上同时共存,而贯穿“救亡图存”精神的“左翼电影”则主导了日后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主要美学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以私营公司主导的电影制作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有电影制片厂担负起了全国几乎所有电影创作的重任。在国有制片厂的主导下,中国电影逐渐创造出一种各个阶层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一种专属于社会主义的“革命式”电影美学形态就此成形。这套价值体系的核心是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来团结社会绝大多数人,用集体主义创造一种共享式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信念, 《红旗谱》 《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 《小兵张嘎》等一大批影片强有力地凝聚了刚刚结束多年战乱的民族与国家。
新时期以来,走出“文革”创痛的电影人重拾人道主义这杆大旗, 《天云山传奇》 《芙蓉镇》 《霸王别姬》 《活着》等影片真实地展现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伤痕,反思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的恶劣影响,同时也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积极寻找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很多关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探讨,其实都是以某部电影为开端的,电影艺术实际上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哨兵和思想资源库。
在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小康时代的中国电影。党中央从十六大开始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和公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对电影艺术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电影走向产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对外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对内解放文化生产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用“蓬勃”二字来形容毫不过分。如果不出意外,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量和观影人次都将同比增长40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最近十年,全球电影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超过6 %,而世界第一电影大国美国则几乎是零增长,只有中国能够连续12年保持30 %以上的高速增长,这无疑彰显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巨大进步。
随着互联网企业全面渗透入电影业,中国电影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在国内所有生产服务领域中,互联网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而在中国的文化领域里,电影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二者的相互整合是由市场决定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下中国电影的美学形态,为一大批中国电影赋予了强烈的娱乐性、快速传播性和草根性,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中国电影在思想性、完整性和精致性方面有所欠缺。消费主导、娱乐至上越来越成为电影生产的主流,使得中国电影文化自觉性相对不足,优质产品相对稀缺。
面对如此现状,中国电影该如何破局?现在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一定要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绝不能用倒退的方式来解决。时下有些人开始怀念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影模式,但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际环境下,如果中国电影人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去创作电影,中国电影注定将会走进没有出路的死胡同。没有生存,又谈何发展?
在顶层设计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要相信电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前些年一些高票房影片口碑较差,落入了过度娱乐的窠臼。但在今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中, 《捉妖记》 《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等几部卖座电影受到的批评要比过去少得多,这些影片普遍尊重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属于健康娱乐电影的范畴,彰显了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自媒体时代,过去那些过度娱乐的差口碑电影变得越来越难以卖座,所以创作者们一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创作态度。
在中国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道路上,我们愈发需要这样一种主流商业电影:它们不仅是无害的,更是有建设性的,它们倡导民主法治,呼唤个体自由平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从而推动一个现代常识社会逐渐成形。商业电影并不意味着远离现实。美国有《为奴十二年》 ,韩国有《辩护人》 ,中国也应该有更多像《十二公民》 《烈日灼心》这样的电影——它们不缺乏娱乐性,同时也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代社会、懂得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当这样的影片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时,中国与电影强国之间的距离也会不断缩短。
(尹鸿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