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开端是2002年,到今天仅仅13年。而美国电影自诞生那天起,就被视为一门商业性艺术,被称作“下金蛋的鹅” ,也就是说美国的电影产业已经走过了120年历史。去年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电影总票房大概是105亿美元,而中国则将近300亿元人民币,约等于47亿美元。中国用美国1 / 10强的产业化时间,达到了美国120年产业积累的近一半票房,这无疑是一项巨大成就。
中国电影产业快速跃进的问题就在于,发展结构难以像逐步积累的美国电影产业那样完备。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雏形,但在产业规模、架构、格调以及从业者的产业意识方面,都有一定欠缺。我们应当学习好莱坞,但不能盲目复制好莱坞,基于先发优势和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好莱坞是不可复制的。好莱坞拥有遍布全球的营销渠道和发行网络,几大公司控制着全球80 %以上的电影宣发资源,所以才能在一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着世界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跟中国相比,美国的电影市场结构是多层级的、多板块的,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立足之地。以文艺片为例,美国拥有艺术院线的特种片市场,像《聂隐娘》 《山河故人》这样的文艺电影拿到美国去,不会在主流院线里跟《捉妖记》《煎饼侠》 《港囧》等主流商业片争夺市场空间,而是有专门的艺术院线长线放映。小众电影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跟大众电影正面竞争,中国的优质文艺片没有排片,错并不在影片本身,而在于市场缺乏多元性。
中国的银幕数最近已经突破3万块,我们的市场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升级,从单一的商业院线向多元化院线发展,而这种结构性调整升级的前提就是政策调整升级。还是以文艺片为例,发达国家艺术院线的片源一定是全球供应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产的文艺电影能够独自支撑一条艺术院线的正常运转,并使其可持续发展。中国一年出品的优质文艺片十个指头就能数得清,这么少数量的电影有可能支撑一条艺术院线吗?显然不可能。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便国内建立起了若干条艺术院线,但政策不放开,国外文艺片还是要像国外商业片一样严格受到引进限制,那么这些艺术院线也注定难以为继。
所以《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极其必要。我们的政府亟须在制度层面适度松绑,从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电影产业领域。电影立法只是一个起点,因为立法、司法、执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政府必须要转变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促进作用,培育、规范市场秩序,坚持放管并举,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还要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电影产业全面发展。
(周铁东 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