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倾力、倾情打造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是一部有筋骨、有情怀、有思想、有风格的诚意之作。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影片再现了抗战史上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正面主导的百团大战,是一部全景再现抗战峥嵘岁月的史诗作品。
作为一部大题材的战争片, 《百团大战》创作态度极其严谨。影片上映前夕,媒体报道就打出了“非神剧”的宣传口号,在某些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创作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的背景下,影片坚持以严肃、严谨、严正的立场和态度进行创作,以正面的历史观和有质感的艺术细节延续了八一厂厚重的创作风格。
从整体上看,影片的叙事节奏安排得较为妥当,由面及点,从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从情节、逻辑到台词都能看出制作团队精心的构思及其艺术呈现。影片首先通过字幕和角色解说对大的历史背景作了全景式的介绍,让观众比较容易理解百团大战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影片在全景式、快节奏的叙事推进中也注重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没有脸谱化、概念化处理,在战略层面突出表现我方将领的高瞻远瞩,多次出现领导人激昂指点的场景,其中陶泽如扮演的彭德怀性格表现果敢刚毅,人物塑造基本到位;刘之冰饰演的左权有勇有谋,人物形象塑造很有光彩。另外,影片中不少所谓“小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小天和吴越饰演的年轻战士,不仅演绎出青年一代在抗战中保家卫国的舍身情怀,同时二人在片中隐约的感情戏份,在以往的抗战题材电影中较为少见,也证明本片在战争大环境下对个体人性开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有效地唤起了当下年轻观众的共鸣。另外黄之政、王大敢、冯师傅等指战员角色,均塑造得鲜活饱满接地气。
影片的技术表现可谓过硬,片中战争场景、场面的展现和描写激动人心、惊心动魄,在技术层面达到了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新水平。在多场战争戏份中,以大全景俯瞰战场的航拍镜头,气势宏伟;细节呈现丰富多彩、富有运动感,手持摄影和快节奏剪辑更是很好地营造出临场感。另外,影片声音创作上也较有特色,战争场面的音效逼真,尤其弹道的声效突出,同时音乐以史诗性为底色,具备整体性,几个升华性场面的背景音乐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与市场和观众的有效对接是难点和重点。笔者在影片上映首周末9点就进了影院观看,去之前还很担心影片的上座率,但令人欣喜的是,该场的上座率达到了80 %左右,其中不乏青年和儿童观众,影片结束后,他们也对本片给出了较好的评价。事实上,这也是《百团大战》在市场化操作层面的一种突破,尝试将主流电影类型化并与市场接轨,其表现也让我们看到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军事题材电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十七年”时期,军事题材电影一度成为国产电影的主导样式,作为弘扬家国正义和传播主流价值的载体,国产军事题材电影曾成功演绎出一大批令人难忘的“战斗故事” ,塑造出众多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篇章。“十七年”时期以《南征北战》为首的一批战争片奠定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史诗风格,影响了几代人。此后,“大战”一直是国产军事题材电影最有力的表现,新时期的《大决战》 《大转折》《大进军》在技术、艺术和情怀上的成就,均成为国产主流电影的代表作。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 ,客观全面地来评价、反映抗战历史,更为大陆和台湾交流起到了积极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 《百团大战》的创作有着颇深的源流,从中也可以看出八一厂为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突破和创新的努力。影片之所以令人感动,让人印象深刻,在于八一厂秉承坚持了中国抗战电影的英雄气概,影片所传递出的抵抗精神、民族气节,以及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血性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与八一厂历来抗战题材影片的魂是一脉相承的。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他们都把军事题材作为长盛不衰的品牌。尤其以好莱坞为主,军事题材影片已经成为其高规格电影的重要成分,在吸引观众的系数上是最高的,其拓展空间也非常巨大,当前的好莱坞大片不一定是以现实战争为基础,可以将战争与科幻片或超级英雄电影相嫁接,实现了“虚拟军事题材”电影的拓展,其内核仍旧是美国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面对当前好莱坞进口大片蜂拥而至,我们的军事题材电影唯有采取大片的创作及其运作模式,才能占领当下电影市场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以来,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较低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一度在市场中销声匿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军事题材电影常面临着故事资源枯竭的状态,但事实上,上个月,笔者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百花放映一起走进山西省阳泉市,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并且深入到晋东小延安辛庄、旧街狼裕抗战遗址,了解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战英烈人物的英雄故事。其中有一些精彩绝伦的战斗故事,经过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加工就可以拍摄成电影。需要有追求、有情怀、有境界的艺术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挖掘出富有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像《百团大战》这样的电影就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特别是很多有质感的场景、细节和对话,都是需要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打磨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创作高质量有筋骨有思想有高度的抗战题材电影,必须要深入生活,熟悉那段历史,更加真实全面地来展现。现在有一些创作者对那段历史不熟悉,有的影视剧是侃出来的,有的过分迎合市场,出现了很多雷剧、神剧,这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无助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更客观地去了解、反思那段历史,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
包括抗战题材电影在内的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突破和创新关键在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也在于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并且合理地运用新的策略和手段。 《百团大战》的创作者们借助于电影高科技和特效技术打造出了过去我们的抗战题材电影所没有的视听奇观,完全可以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的视听需求。在探索主流电影如何与市场接轨上, 《百团大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目前影院观众普遍年轻化的前提下,他们对战争片的叙事和视听都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必须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前提条件下,寻找各种有效的叙事策略和手段,并采取大片的创作及其运作模式,尽可能占领当下电影市场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百团大战》的创作也进一步表明,主旋律的军事题材影片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就必须在思想和情感上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通过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播映让观众了解和认识历史,仅仅依靠政府的呼吁和推动是不够的。从创作、发行到播映,都需要从业者用更多的智慧,积极采用市场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尽管与好莱坞战争大片相比,《百团大战》在视听效果上可能没有满足某种期待值,但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完全拿“他者”的标准、话语体系来评价和要求。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电影评价尤其是如此。我们的主流电影创作和生产还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进行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