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胆的二度创作
——专访电影《百团大战》导演宁海强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拍《百团大战》的难点是什么?

  宁海强:难点是处理历史与电影的关系。历史不是电影。拍故事片,我们就不能像纪录片一样去讲述一段历史。故事片的难度在于怎样把百团大战这样一个大战役,全方位展示出来,怎样把这打了5个月的105个团凝结在故事中,如果电影没有故事就缺少了感染力。第二个难点是怎样让主创感同身受当年百团大战的情形。我带主创们走访了百团大战所有的发生地,直面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见证人,还有很多历史博物馆,为的就是让大家尽快地进入百团大战的氛围中感受创作,在静态的时间接近百团大战,接近历史,接近这样一场让世界瞩目的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要表达的东西。

  记者:那您在电影中又是怎样处理历史的呢?

  宁海强:虽然这是一部故事片,但它还需让历史学家认可,因为这毕竟是一场关于历史的严肃创作。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有说“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有说“百团大战暴露八路军实力”的,我们怎么掌握分寸,用电影的手段回应各种说法,回答观众的问题,这些是我们肩负的使命。把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

  记者:听说您现在在全国各地做宣传,观众反应怎么样?

  宁海强: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在做一部电影,说是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同志也好,表达哀悼也好,在路演中,我们接触了很多抗战老战士,有的是几代人看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现在电影产业市场化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大家都能包容,但我们的电影市场应该有《百团大战》这种电影的位置,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电影中如果缺少了英雄,还是有缺憾的。

  记者:作为战争片,您在拍摄中又是怎么去突破的?

  宁海强:我们做了极大的努力去靠近观众,努力做到商业跟电影的结合,可以说, 《百团大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类型片,是战争戏。相关部门领导跟我们说,要大胆地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当然,电影中不可缺少民族自尊心,人民战争等戏份。这次,我们获得了相当充分的创作空间。于是,我把憋了好多年的艺术想法,对战争戏的思考,都放到这部戏里,要让老百姓自愿买票,接受它。梁山和姚尚武的戏,都要在二度创作时展现人物个性。在“西营坞战役” ,我们加了老班长角色,他是一位红军老战士,为了配合部队打赢战役,他被命令打入敌人内部伪装成汉奸,可是他觉得“汉奸”名称很不舒服,这时左权就说,“这场战役打完给你平反” ,但是这场战役打完后老班长却牺牲了,这些二度创作都使得人物更丰满、动人。

  记者:您一直强调遵循真实原则?真实具体指哪些方面?

  宁海强:我们遵循真实的原则,拍摄方法都改变了。过去拍战争戏,是有模式的,我称之为“打气氛” ,即指挥员只是在指挥所里讲,最后一个大冲锋,影片结束。纯正的战争片应该是打细节,打人物,打情节,打战争中的人性,打战争进程,这些方面都应该有充分的展示。战争场面在片中的比例,要比过去要多得多,观众感受到一半以上是战争戏,这就吸引更多的观众通过战争感受惊险,给人们吸引力,像这种情景的处理想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结合,即把战略、战斗、战役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无论是哪个层面,都围绕百团大战,因此,观众才会感觉文戏和战争结合比较紧密,节奏紧凑。

  记者:作为战争片,战争场面是比较考验创作的,也是核心景观,您是如何突破的?

  宁海强:举个例子,这个例子还是遵循真实原则。过去拍战争片,现场会埋很多炸点,放很多棉丝,到处都是,拍摄之前点着棉丝,放点烟,这些东西会让观众感觉特别假。这次,我要求所有的烟火团队,抛开这些痕迹,炸点要真实,步枪打的炸点就是步枪的效果,炮弹的炸点就是炮弹的炸点,手榴弹炸点就是手榴弹炸点,要遵循其物理规律,包括武器配置也是如此。只有呈现出战场真实的压力,演员的表演才能跟上,观众才会有真情实感。有人说看了《百团大战》 ,有好莱坞的感觉,我们想让观众通过国产战争大片,了解历史,了解战争的残酷。

  记者:这次邓超等明星也出演了影片,您怎么评价他们的表演?

  宁海强:我们不是根据演员长得像不像来选演员,像陶泽如老师曾经演过八路军连长等,他身上具备军人的爆发力,还有中国人传统的淳朴,有彭德怀的那种淳朴、坚韧,陶泽如老师是能够很接近彭德怀的。彭德怀和左权这两个人对于这场战役都是举足轻重的位置,必须塑造好。

  电影应该给观众新奇感。很多演员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刻板的印象。这次,我并没有让他们先入为主的形象放到戏里,而是让他们和人物努力接近,让他们融入角色。邓超本人身上拥有军人的那种爆发力和投入的感觉,很有大战面前的那种血性,他饰演的张自忠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所谓表面上的像与不像,只要把他真实的感受融入角色,观众就接受了他,认为他就是张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