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剧照
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展现的历史斗争和历史精神,是我们民族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它至今震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魂。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国土,到1945年9月3日把最后一名日寇赶出中华大地,整整14年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代价,赢得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惨烈也最伟大的一次战争,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中国人命运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我今年85岁。“九一八事变”时我刚满周岁,抗战胜利时已是一个15岁的少年。我是在抗战的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民族的灾难、离乱的痛苦,磨练了我们这一代人;义勇军的昂扬的斗争精神又培育了我们这一代人。从我懂事的那一天起,东北义勇军就是我心中最崇仰的勇士。大人们每天都在谈论着东北的战事,传颂着义勇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孩子们听着,受到感动和鼓舞。我们是“祖国的孩子” ,他们在为我们而战。在那战乱的艰苦年月里,我们这些孩子们不知多少次跑上街头,唱着《义勇军进行曲》 ,摇着小纸旗,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呼唤民众支援义勇军抗击日寇。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和义勇军的斗争,和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是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联的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气质、意志的形成,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的培育,都产生了有力的影响。当我今天在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中重又看到义勇军将士们在东北大地上奋勇杀敌的战争场面时,怎能不心潮澎湃,想起童年时受到义勇军精神的感召,和我对义勇军的那一片纯真而热烈的感情呢?
更使我难忘,而又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的,是64年前的1951年初春,那时我已是一个20岁的青年,刚从朝鲜前线回到东北。我走进了哈尔滨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烈士们的遗物、照片、信件和抗联斗争的史料。它们是那样强烈地震撼着我,我凝视着那一件件浸着血迹的军衣、那一团团从杨靖宇腹中取出的树皮、草根和棉花;那残杀赵一曼的刑具,那让日寇胆战心惊的赵尚志的枪……我久久地站在这些遗物旁,满含热泪,受着精神的洗礼。抗联精神又一次感召着我,启迪着我,但和童年不同了,它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引发着我对自己的思考。面对抗联的英烈们,我这时想着的是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有着怎样的政治品格、世界观、道德操守、理想信念、人生追求……我仿佛在默默地和抗联英烈们的魂灵对话。这场对话,使我终生铭记。以至64年后的今天,重又面对复活在屏幕上的英雄们充满生命力的形象时,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感奋。
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剧照
这就是我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受到的抗联精神的感召。
一个民族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的苦难和奋斗,永远感念那些为人民献身的英烈们,这个民族才会有力量创造未来。而创造中国未来的人们,不是别人,正是今天坐在电视机旁收看《东北抗日联军》 ,而又被它感奋起来的亿万年轻的观众们。我想,正是为了他们,才有了这部电视剧。电视剧把他们带到了80年前的历史现场,让他们在茂密的森林中和广阔的雪野上受到历史氛围的熏染,不是为了让他们再一次看到日寇的残暴和我们民族的屈辱,而是为着让他们走进历史的真实中,和抗联的勇士们一同呼吸,受到英雄主义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使他们获得创造未来的力量。一部有价值的历史作品,其实是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就像我们看到的《东北抗日联军》这样。
《东北抗日联军》气势磅礴,吼天撼地而又感人肺腑,是因为它遵循电视剧的艺术规律,真实地展现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全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在这14年中,东北各阶层民众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把具有概括力的历史叙述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故事结合在一起,显示出艺术结构和艺术形式的独创性。
在历史叙述的篇章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几位民族英雄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以人物为核心的艺术构思和以英雄业绩为情节线索的艺术结构。特别值得赞扬的,是对几位观众十分熟悉的英烈的个性刻画得细腻和生动,超越了既往的同类题材作品。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等等,都是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是普通人,却又是意志力超人的英雄。以他们的战斗业绩展开的戏剧情节,是这部电视剧里最震撼观众心灵的艺术内容,许多场景使观众感动落泪。如杨靖宇牺牲前与少年营战士们分吃那一小块馍的“告别宴” ,他撕吃棉衣上的棉花和树枝上的枯叶;赵尚志忍受两次被开除出党的痛苦,和他那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能不使观众深深敬佩;赵一曼面对残暴敌人的不屈精神,和她作为女性的母爱和对战友的温情,表现得细腻而感人;周保中站在江边向八位英勇牺牲的女战士致敬的场面,这些真实的历史都化作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情节,再配上语调坚定的画外旁白,插入了一些当年的民歌和民间流传的俗语,更增强了全剧的历史感。应该感谢和赞扬这几位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他们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造,使历史真实向艺术典型化的高度升华了。
在戏剧故事的设计中,鲜明地表现出编导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电视剧以一座具有哈尔滨时代特色的建筑“桦树园”为中心,塑造了一位有民族自尊心的资本家章文续,以及他的儿子章竟洲、女儿竟洋和周围一群同学和朋友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们在民族存亡的斗争中的觉醒、信仰、奋斗和成长。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最敏于接受时代进步思潮的影响,然后去唤醒工人、农民和广大民众,促使全民族奋起。这些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和抗联的斗争结合在一起,不仅得到了磨练,作出了贡献,而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竟洋牺牲在战场,思平和徐少飞死于和叛徒的搏斗,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斗争的严酷和青年爱国者的英勇。章文续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和奸商徐津梁的卑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青年中的厉承先,从一个“狂热者”堕落成可耻的叛徒,这个人物的变质引人深思。因此,“桦树园”作为一个象征,生动地描写了民族资本家、富商子弟和青年学生们在这场历史斗争中遭遇的苦难、经受的考验和走过的人生道路,是和抗联的武装斗争相对照、相联系、相衬托的大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章竟洲是电视剧塑造的青年学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上战场,负过伤,又遭受日寇灭绝人性的人体试验。但他坚强地活过来,迎来了抗日胜利。他用照相机拍下的14年斗争生活的画面,记录了血淋淋的日寇暴行的历史真相,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历史图片,不但成为抗联精神的颂歌,更是日寇反人类罪行的铁证。历史是抹不掉的,它们有力地昭示了全剧主题的现代意义。
记得三年前,在讨论这个剧本的初稿时,我曾担心这部电视剧缺乏情节的连贯性而不容易吸引当代观众,现在看到的完成片,导演的整体构思和对全剧史诗风格的把握更成熟了,在拍摄过程中对剧本作了许多调整和补充,超出了我的预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相信,亿万年轻的观众将从这部电视剧中汲取抗联精神的滋养,他们也会像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一样,在抗联精神的感召下成长。抗联精神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价值和它对时代的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