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夹缬艺术:一段梦幻般的存在
栏目:以物说史
作者:莫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戏剧人物纹蓝夹缬木版  民国  张琴藏

  本版双面均雕刻戏剧人物,具体戏名未解。其中一面与另一片展品的一面内容相同,左右对称。织品紧夹于左右完全对称的两片木版,经浸染得到木版上的图案,正是“夹缬”一词的含义。

  从中国浙南民间婚嫁遗俗中不可或缺的被面,到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中人物的和服里衣,典雅沉郁的蓝色和明快鲜亮的红色汇聚成一项古老染织技艺的动人律动,镌刻着一段久远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深深的文化烙印与独白。即日至5月25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北京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华文化促进会织染绣艺术中心、日本岛根县立古代出云历史博物馆承办的“中日夹缬联合展——中国蓝夹缬·日本蓝板缔、红板缔”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

  何为夹缬?那是一门古老的雕版防染印花工艺,盛行于中国唐代。从文献及实物来分析,当时的夹缬印品既应用于服饰面料,也应用于屏风、帐袱等日用品、宗教用品。大唐皇帝曾经将其作为“国礼” ,赠送给各国遣唐使。日本正仓院至今珍藏的彩色夹缬,就是当年遣唐使所带回。因之,夹缬工艺也从中国流传到邻近的朝鲜、日本等国,并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18世纪后,中国的夹缬向单色蓝夹缬转变;日本的夹缬也向单色转变,但有两支,即红板缔与蓝板缔。时至今日,蓝夹缬依旧在中国东南部的少数几个作坊间流传,并因其濒危状态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板缔、蓝板缔在日本则已经不见活态踪迹,不仅民间罕有记忆,研究界也将其称为“一段梦幻般的存在” ,是日本的国有文化遗产。

  夹缬为利用木版进行防染的印花工艺,其技艺之核心是木版。本次展览共102件展品,包括中、日两国夹缬类艺术品各51件,其中三种夹缬木版的数量达到63件,是无可争议的展览重点。这批资料平时珍藏于研究室或库房,极少面世,其中不乏珍品。

  中国蓝夹缬的木版取材于浙南地区,图案以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于浙南地区的民间戏曲为主。蓝夹缬的构图,一般采用多层“锦地开光”模式,即以主题形象为中心,外围多层边框,再点缀以花鸟走兽。开光形式极其多样,吉祥边饰生动随意,烘托着处于中心位置的戏曲人物,从而形成繁缛满目的独特视觉效果。

  日本的两种板缔,在纹样方面与中国的蓝夹缬有很大的区别。除几何形状流行外,其余的基本是松竹梅等吉祥纹,体现了江户时代到大正时期平民的喜好与诉求。而红板缔则流传于京都地区,以红花为染料,会在表面刷漆以延长木版的使用寿命。日本的浮世绘作品里,经常能看到穿着红板缔服饰的人物出现。

  中国蓝夹缬、日本蓝板缔、红板缔是同根生发的三种夹缬,在时隔1000多年后,此次展览将它们第一次在中国同台展出,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将有利于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波兔纹蓝板缔木版

19世纪  日本岛根县立古代出云历史博物馆藏

  谣曲《竹生岛》中有这么一节:“水映树影婆娑,鱼似枝上洄游,月如海中沉浮,兔如波涛急奔。此乃此岛之趣景。 ”这片蓝板缔是以此为背景而形成的图案,兔子伸长的耳朵让人有速度感。此外,兔子多产,象征着丰收与繁荣。这片蓝板缔木版是日本国登记在册的国家级有形民俗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