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马常利
中央美院教授、油画家马常利在他超过6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始终信奉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观看和体验的创作方法,同时,他更想捕捉的是内在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或绚烂、或深沉的色调和笔意,就是在回望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的情怀——这也是他的艺术回顾展定名为“感悟诗境”的原因所在。
4月1日至12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中国美协、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共展出马常利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油画和素描作品160余件,其中《高原情》 《草原上》 《荷韵》等10件代表作品将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
展览作品以“时代风貌:主题创作”“情系山河”“直面生活”“临摹敦煌壁画与速写”为主题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出马常利重要代表性创作,包括《幸福之路》 《高原青春》《大庆人》 《转战太行》 《秋歌》等20余件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的色彩稿和素描稿文献也同时呈现。这些创作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其绘画观念中带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时代印迹,作品均是具有宏大历史叙事意味的主题创作。第二部分展出马常利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油画风景创作系列40余件,从中可以看出其深谙中国传统画学思想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用可感的知识和经验去塑造美的“意境” ;马常利认为,这些创作并不拘泥于眼睛的观看,而更要依赖于想象力,只有这样,才可能采集到更适合创作的素材。
第三部分展出画家的油彩写生作品50余件。他的风景写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延续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创作观念,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表现力,然而与印象派艺术家多用调入白色以提高色彩的明亮度不同,马常利更多使用一种略显沉郁的灰的色彩调性。他在油画风景写生时不追求细节的勾描而追求整体的把控,因此一种“表现性”很强的用笔在有力的挥写中,呈现出既单纯而又充满视觉层次感的画面。画展的第四部分则展示了马常利创作的速写稿40余件,还包括一些实物文献和艺术年表。
在展览现场, 84岁高龄的马常利先生表示,创作需要依赖于写生,才能汲取绘画表现的灵感。他自上世纪60年代始远赴新疆、青海、大庆油田;上世纪70年代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在北京郊区、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地写生创作雄浑气魄的北方风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又多次到南方写生,并流连忘返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东南亚景色,创作了诸多不同风格类型的油画作品。虽然他的很多速写和写生都没有成为油画创作的直接素材,但这种孜孜以求的绘画训练使他拥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心手之间捕捉到真挚的绘画热情。他表示,风景画是“无言的诗” ,是自己的“心灵之歌” ,而绘画就是在描述自己内心中的“诗境” ;“我虽已年迈,但在艺术之路的探索上,还能缓步前行。 ”马常利说。
(德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