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胡絜青书画合璧
书画、扇子、印章、砚台、小古玩……各式文人雅趣的佳作占据了中国美术馆3层的5个展厅,其中不乏老舍及其夫人胡絜青收藏的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陈师曾、于非闇、林风眠、陈半丁、王云等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也展出了这对文坛伉俪的书画遗作。2月2日,新春即将到来之际,又适逢老舍先生诞辰116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老舍纪念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的“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絜青藏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让人们在春节期间走进美术馆,近距离感触老一辈人民艺术家的生活情怀与艺术魅力。展览将持续至3月15日,跨越春节、两会,给观众预留了充分的观展时间。
近现代画家“一网打尽”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展览的第一部分—— “文心雅兴:老舍、胡絜青自作书画作品” 。老舍、胡絜青二位先生常以书画唱和,此部分展览配合老舍、胡絜青生平年表,呈现二人以诗书画相结合创作的34件艺术作品,辅以历史文献图片,共同展示这对艺坛伉俪的文心雅兴。作为展览的第二部分—— “夫子千秋:老舍、胡絜青藏齐白石书、画、印作品” ,集中展示了老舍、胡絜青在与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交往中收获的珍贵友谊、产生的一段段艺坛佳话,以及一大批优秀的白石老人作品。自古以来文学和美术交融互惠,透过这段交往得到了最美妙的诠释。“积萃藏珍:老舍、胡絜青藏历代书、画、印、砚作品”作为展览的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二人的收藏原则,他们以兴趣为出发点,秉承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原则收藏作品。藉此,一批明清时期和近现代艺术作品被二位先生积藏,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使之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传承,也成为老舍、胡絜青文化品位的又一佐证。其中,近现代部分藏品综合呈现老舍、胡絜青和他们同时期的艺坛友人在艺术交流与创作中留下的艺术佳品。所涉及的画家,以吴昌硕、黄宾虹、陈师曾、于非闇、林风眠、傅抱石等绘画名家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以突出的时代特性和卓越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中国20世纪以来多样的艺术面貌,彰显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沿革与流变,更以其“老舍、胡絜青藏”的独特身份,成为20世纪中国,特别是北京艺坛艺术交流、创作与收藏的典型个案。
有人说,老舍是中国文坛最懂画的人,他不仅是以小说、戏剧见长的作家,也是对绘画有着自己美学追求和判断标准的艺术家。在老舍的藏画中,不少带有他的鉴藏题款,题在画轴和扇面,或者工整写在“库纸”上,显示出其深刻的美术见解。胡絜青于20世纪40年代结识齐白石, 1951年正式拜师齐白石,深得其写意真传,后又师从于非闇学习工笔,掌握了花卉翎毛的工写技能,形成了其苍劲有力又不失柔美的个人画风。他们作为一代艺术大家的眼光与品位决定了此次展览藏品的品质,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所写:“老舍与胡絜青留下的藏品与一般藏家的藏品所不同之处是带着一代文化大师的审美格调、价值判断、鉴赏眼光,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创造。这是一笔特殊的、珍贵的文化财富。 ”
此次展览于书画作品之外,配合展示了老舍、胡絜青所藏明清以来,包括赵之谦、齐白石、吴昌硕、陈师曾、于非闇等名家所刻的书画印55方,以及老舍藏笠翁李渔书画砚、黄易三十四岁小像砚。这些印章、砚台作为另一种艺术留存,和所藏书画作品一起,让观众共同追慕老舍、胡絜青先生在艺术创作与收藏中走过的珍贵时光,畅怀文人情思下的艺术雅趣。
老舍题黄慎《孤崖清话图》
文人对话画家
老舍早年便有收藏画的爱好。第一次收藏行为发生在1933年的济南,当时老舍写信委托北平的许地山帮他向齐白石求一张画, 《雏鸡出笼图》即是此次求来之画。从此,老舍对齐白石的画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50年,老舍结识齐白石并一见如故,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地收藏齐白石的作品。白石老人也常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老舍和胡絜青,并题写诗词记述其中友谊。老舍曾两次出题,让白石老人按诗句作画,促使齐白石晚年的美术创作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就了一批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见证了两位巨匠合作的佳绩,此类作品还有《凄迷灯火更相宜》 、按苏曼殊诗句创作的《春、夏、秋、冬》系列等等。胡絜青拜师齐白石后,亦得到了格外的关照,1950年到1954年的短短五年间,胡絜青不仅画艺大增,还陆续得到了齐白石赠送的三四十张佳作。这些作品或是教材样板,或是一种激励与鼓励,均作为家藏珍品,被悉心保存下来。
老舍不光藏画,他还评画,对同时代的每一位大画家都有评论,既能提出缺点,又能给出建议,甚至预言走向,与艺术家们成为贴心好友,傅抱石、林风眠等许多艺术家都是老舍家庭聚会的座上宾,也是艺术探讨的知音、好友,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互为鼓励与呼应,仿佛流水与琴音。这种琴瑟共鸣的文化互动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观众,吴为山有感而发:“文学家与画家之间的文化对话,师徒之间的文化传承,老舍与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等大师之间的交往谱写了中国近现代收藏史中最美妙的篇章,作品和题字是文化当中的一种激荡,一种文化的对话,同时也是文化人对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的激发。 ”在老舍夫妇与文化名人交好的过程中,书画佳作如涓涓流水般汇成大河,形成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中央美院教授、美术评论家薛永年的“此次展览应为‘积藏展’而非‘收藏展’ ”之说,也就不难理解。薛永年认为,通过展览观众可以穿越时空走进一代文豪的鉴赏生活。“老舍命题,齐白石作画是共同把文学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成果,老舍在世的时候,他家的收藏,不是独自匿藏,而是挂在客厅画墙上,经常更换,与友人共赏。此次展览可以看作是老舍画墙的延续。 ”薛永年说。
何为收藏?为何收藏?
在艺术市场大起大落的狂流中,藏家如何享用、继承、发挥艺术藏品的文化价值是值得人们冷静思考的问题。“有些收藏家在商品经济中以投资为目的去购买藏品,艺术家创作时也没有倾注全力,艺术品更像是商品,收藏更像是商品经济中的买卖交易。其实,离开了精神的沟通,收藏者收藏的作品实际上只代表了部分作品价值,因为只有心灵和情感的沟通、文化的对话,才能产生最绝妙的文化结晶。 ”吴为山说。
用升值空间衡量艺术品的做法,虽不是人人为之,却也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慢慢腐蚀着积淀了数十年甚至千年的文化遗产。薛永年认为,此次展览恰是一剂良药,具有引领风气之功效,“当前的收藏非常兴盛,但是有的所谓的收藏家和这些收藏家的鼓吹者,错把艺术品、把审美对象的书画看成了可以投资的股票。老舍夫妇的收藏理念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他们的收藏不是简单的收藏,是积藏,因为每件藏品后面都有故事,都联系着跳跃的脉搏和鲜活的生命” 。
何为收藏?为何收藏?艺术品不应成为富豪藏匠的囊中之物,如何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文化价值,流传于后世?将家藏之宝视为国家财富的老舍后人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四子女不仅继承了有形的藏品,更传承了他们父母的精神品格,将此次展览中的多幅藏品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使之汇入民族文化的宝库而传之后世。老舍之子舒乙津津乐道于一幅幅书画佳作背后的文化故事,关于捐赠,他只想说一句话:“这个捐献是老舍、胡絜青的家教。 ”舒家的家教风范尽在“舍予”中,除了艺术佳作的流芳千古,人民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更值得传承与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