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的舞蹈有话要“讲”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费波、柳宁、柴明明、赵梁入选“中国梦——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

听,他们的舞蹈有话要“讲”

《听天说》剧照

 

《镜子》剧照

《人之初》剧照

  冬日的国家大剧院,在盛大的新年演出到来之前略显冷清,然而,位于大剧院南门地下二层的小剧场却接连四天座无虚席。12月17日至20日,“中国梦——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创作成果展演在这里举行,四位青年编导带来四场风格迥异、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作品,为萧瑟的冬日增添了一笔火热的重彩。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该项计划,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经过各艺术门类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候选人进行初评与复评后,遴选出费波、柳宁、柴明明和赵梁等四位青年舞蹈编导进行培养,并最终于今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四台小型舞剧。

  首批加入“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的四位编导,在业界都已成就卓越,屡屡获奖。费波是国家一级编导、中央芭蕾舞团驻团编舞,致力于探索属于中国风格的现代芭蕾作品;柳宁是“不走寻常路”的典型代表,主张“客观艺术” ,希望舞蹈作品能像镜子一样去客观地反映世界的真实、秩序和规律;作为可塑性极强、具有独创精神的多面性女演员,柴明明早已凭借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黑衣舞者用身体作水墨山水画”段落而为大众熟知;赵梁则一直常年四处游历,与自然对话,追求舞蹈行为艺术和自由跨界合作,将舞蹈带到电影、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

    费波:用智慧和喜悦的眼睛笑对人生

  “我们舞者,尤其是芭蕾舞者,是社会里一个小众群体。王启敏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首席,用了20年的时间修炼自己的身体,才可以站在国际的舞台上被国际认可,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却没有太多的人去知道她认可她。我想借这部戏,来替我们的舞者说点什么。 ” 《第一束光》导演费波如是说。 《第一束光》探索带有纪实性的舞蹈剧场创作,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故事——中央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王启敏在一次训练中十字韧带断裂,不得不脱下足尖鞋接受治疗,经过与爱人之间内心的冲突、矛盾与思考,再度重返舞台的过程。而事件的主角王启敏与丈夫、同时也是舞伴的李俊亲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故事。费波认为,梦想很简单,但愿望很真实:“伤痛是舞者常碰到的事情,我见证了王启敏夫妇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哭过很多次,非常感动。我想人越是成长,面临的磨难和悲情的成分也就越多。但我希望用一双发现智慧和喜悦的眼睛,去淡化痛苦的成分,笑对人生。 ”在剧中,费波将古典芭蕾、中国现代芭蕾、民族舞、戏曲、现代舞、谐剧等各种元素糅为一体,连编带导,既轻松自如,又不乏幽默,而且亲自参与表演。正如著名舞蹈理论家欧建平所言:“其活跃的想象和灵巧的动作让人看到了一位新锐编导渐入佳境的状态。 ”

    柳宁:一个人的世界很小

  与《第一束光》的舞界“大牌”云集相反,柳宁的《听天说》却是由一群非舞蹈专业出身的演员演绎——“兖·剧团”的成员们背景各异,学音乐、学武术的都有,而柳宁却着力挖掘“兖·剧团”自身所带有的“禅” 、“鼓” 、“武术”等基因,更将个人的宗教哲学、宇宙情怀等元素融入创作之中。 《听天说》的主题简单而清晰:“道”就在当下,我们是清醒的,用生命去经验整体运行的律动,去经验存在状态;自善其身,自净其心,融入宇宙自然,接收无处不在的讯息,寻求存在之道。在排练过程中,演员每天需要练习呼吸、打坐和行走等基本功,但表演时不需要去刻意动作,而必须感受开合、呼吸,由心而动。30多名演员穿梭于台上返璞归真式的舞台行动,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充满生命的玄机和生死的思考。“一个人的世界很小,所以我们不应该封闭于小我,应该打开内心与自然宇宙融合,才能活得更加自然开放。 ”柳宁坦言,看到演员们每天的专注,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舞蹈梦是,给出一片沃土,让艺术家自己去成长,保持良好的状态,每天都发自内心地去跳舞。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笑言,柳宁没有成为舞蹈界的“白富美” ,继续着求道的苦行,这是一件幸事。

  柴明明:只要能跳,就要站在舞台上

  柴明明是四位青年编导中唯一的女编导,也是唯一用独舞形式来诠释作品的女舞者。 《镜子》这部极具女性色彩的作品用了“镜子”折射和呼应的概念,诠释了一个女人的内心独白;大提琴和打击乐两位演奏家现场即兴演奏,一位女绘画师现场即兴绘画,三种形式共同完成整部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无数的柴明明,这次却摒弃了华丽的服饰和炫技的跳跃,只是仍然准确地运用肢体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柴明明说:“在舞蹈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很快乐。所以我的梦想是一定要证明舞蹈绝对不是一个只能靠吃‘青春饭’的职业。只要能够跳,能够用肢体去表达要说的话的时候,就应该站在舞台上。 ” 《镜子》里展现了现实环境的压抑、内心冲突与挣扎、生命的光鲜与阴暗,女主人公努力奔跑却毫无止境,每当支撑不住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扶一把,或是搭座桥、铺条路。柴明明的导师、舞蹈家沈培艺在观看演出后表示:“我看到了一个完全表达自己的柴明明,她的真实与不羁,她的迷茫与突破,很多细节都可圈可点,感人至深。 ”

  赵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有过丰富舞蹈创作经历的赵梁,在《人之初》里,不仅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还带来了新的亮点。“我就是不甘心被时间抹平,我很愿意为观众去做一些东西。 ”赵梁表示,对人性的追寻和探索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是《人之初》创作的初衷。 “人与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现在有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没有宇宙观,常常被时代的价值观所捆绑,忘了跟自然的呼应。我们从自然中来,当然要回到自然中去。 ”由于一个月时间很紧, 《人之初》实际上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但赵梁反而能以“玩”的心态去对待。无论是演出前走入观众席互动切磋现代舞、分发橘子,还是临时起意加入到原本没有自己角色的舞台上作即兴表演,赵梁发挥了对于现场的控制能力,而即兴的音乐表演也得到了导师冯双白的高度评价。赵梁说: “仓促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因为我们是无畏的,我们放下了。 ”

专家点评

 

《第一束光》剧照

  “中国梦——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创作成果展演得到了舞蹈界相关人士的高度评价。冯双白认为,四位青年编导带来四台个性鲜明的作品,作为导师,完全尊重他们的个人创作。“我们的资金有限,只能资助有限的项目,但希望借此能够引起业界对青年独立舞蹈创作的关注,让更多的资源进入这个领域,搭建起更多的平台。 ”他认为,舞蹈创作迫切需要结合当下、跨界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编导用心表现生活才会获得观众认可。“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舞蹈界出现了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从事独立编导和独立创作,开始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我们希望通过‘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 ,支持原创,让年轻的艺术家说出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的心中,舞蹈是人生态度、生命经验,它穿越思绪、整合上下,一路发掘着,让动作生成语言,语言叙述出生命意味、意境与意品,是有意义的形式艺术。“于是,我和我的师长、同仁们一道发起了‘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 ,因为舞蹈有话要‘讲’。”罗斌认为,舞蹈不仅是前语言文明的核心物,更能够超越全语言阶段,让人的感官和认识重回高级阶段的情愫和意向,导向人心的无碍表达,这就是舞蹈的更大空间所在。谁抓住了这个环节,就可以推出舞蹈的另一番境界。“生活、生命赋予舞蹈必须表述的空间,只是看谁有能力表达出来。这不仅需要天分、真诚和努力,更需要平台、欲求与不懈。‘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就是为此而诞生的。我们主动选择了四位青年编舞家,他们是当下中国舞界之俊才,相信他们的个性与非凡可以接轨,祈望他们的实在创新。 ”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计划负责人杨怡君则表示:“我们应该允许年轻艺术家犯错,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批评与养分。创意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碰撞与提炼,也希望艺术扶持能有更开放的结构,使青年艺术家不断自我充实、突破,做出真正的优质作品。 ”

(文/王渝  图/王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