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去尝试一种新的起飞
——记四川谐剧表演艺术家凌淋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董大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凌淋(右)与凌潇表演小品《桃花开了》

  从重庆市沙坪坝区一名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到当地文化馆的曲艺辅导干部,从巴蜀十大笑星到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这是四川谐剧表演艺术家凌淋如今的主要人生轨迹,也是他追梦圆梦的真实记录。

  凌淋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父母亲都是地方曲种表演艺术家。但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凌淋就离开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虽然自幼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指导,但凌淋对曲艺尤其是舞台表演充满浓厚的兴趣。“可能这就是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母遗传给我的曲艺基因。 ”凌淋笑言。

  1984年,对舞台表演无限憧憬的凌淋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一家新华书店当销售员,而且这一待就是7年。“当时虽然身在书店,但心却不在。我那时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我这辈子不可能就在这里卖书,我的梦想是将来一定要站在舞台上。所以那时的最大梦想就是进入文化馆,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 ”

  转机终于在1991年出现。那年,凌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藏军区文工团,这时当地有关部门才发现他是个不错的人才,于是将其留下并调入当地文化馆负责管理广场故事活动。由于工作努力,管理有善,创作上出新,表演上出奇,广场故事活动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重庆市特色文化项目,由他组织、辅导、创作、表演的作品,获得了各类大奖。“从书店到文化馆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整整用了7年才实现,但终究是幸福多于遗憾。而且,也为我今后追逐更大梦想奠定了基础、坚定了信心。 ”凌淋说。

  1998年对于凌淋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当年,四川成都举办了一场巴蜀笑星擂台赛,已经在文化馆摸爬滚打好多年的凌淋带着他的节目《我赌我》参加了比赛,并一举获得巴蜀十大笑星称号。从此,凌淋成了巴蜀大地的明星人物,各种邀约不断。从1998年的第一部电影《麻将帮帮手》 ,到1999年的第一部电视剧《空了吹》 ,再到后来的《街坊邻居》 《照相馆》《为民医院》 《新街坊邻居》 《乡里人家》 《麻辣冤家》等,凌淋一度成为荧屏上的大红人。

  但热爱舞台表演的凌淋并没有在忙碌的影视拍摄和由此带来的荣誉中迷失自己。这几年,凌淋开始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谐剧表演中。“虽然认识我的观众很多是通过电视节目,但我内心深处更喜欢曲艺舞台。现在我要用之前积累下来的观众基础,转到曲艺舞台,让更多观众了解并喜欢上谐剧。 ”几十年来,凌淋获奖无数,但他最看重的还是牡丹奖。“因为这是我最热爱的曲艺的最高奖,而且我还想获得更高的奖金牡丹奖,还想让自己在曲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 ”

  凌淋理解中的好作品应该是提炼出生活中的原型,然后将他们的典型表情、动作、语言加以放大,否则观众感觉不到作品本身是高于生活的。“我讨厌那种故意去塑造、故意去表演的随意。曲艺表演和影视表演又很不相同,曲艺表演更看重演员的厚积薄发。以前我没有这个感受,只想着挣钱,只想着如何逗笑娱乐观众。现在最强烈的感受则是如何把正能量的东西高雅地体现出来。 ”凌淋感言。

  “方言剧演员该何去何从?在现在的平台上,我们再拍100集、500集又如何?我们还会有多大的突破和改变?我们还能带给观众多少强烈的新鲜感觉?……”现在的凌淋时常会陷入一种迷茫的漂浮感中。“我想过,去北京,以一个中年人的决心和勇气,去尝试一种新的起飞。但问题是,在那样的文化背景里,所谓成功,必然是被同化进他们的语言、表演和艺术呈现的体系中,丧失了重庆地域文化特色的滋养和基础,我们丢失了自己。 ”

  作为谐剧的第三代传承人,凌淋现在思考最多的自然是谐剧的传承发展问题。“我现在有十几个徒弟,我经常告诉他们,谐剧这个行业很辛苦,不要以为都能成为大家,不要以为都能够获大奖,更不要以为这个行业能够挣多少钱,你们所看到的那些艺术大家,无不是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无限热爱,因为只有有了爱才会去真诚对待,才会开花结果。 ”凌淋表示,接下来他还会陆续收徒,为的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我觉得赵本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我想把谐剧带向全国。 ”

  如今的凌淋可以说正处在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尤其是今年一年他就实现了两大梦想——年中凭借在谐剧《电话响过之后》中的精彩表现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年末又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但凌淋并没有因此而自满。相反,他以“从零开始”命名刚刚在重庆举行的个人专场演出。“已经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现在最要紧的是将一切名誉和成绩归零,然后在追逐更大梦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