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画院:湖山掩映30年
栏目: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岸风翻夕浪    舟雪洒寒灯    陆俨少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说,之所以将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浙江省文联、浙江画院主办的30年院展定名为“湖山掩映” ,第一个原因在于画院位于杭州,于西湖山水环绕间,人文底蕴丰沛。正是这丰沛人文,孕育了浙江画院自首任院长陆俨少以降,几代浙江画院画家、研究员、学员的画艺人生。展览既展示浙江画院老一辈画师的经典之作,也有中青年画师的传承创新、开拓探索之构加以呈现,全面系统地向全国业界展示了浙江画院建院30年成长的轨迹和取得的各项学术成果。

  “湖山掩映”优势显著

  1957年,潘天寿虽然已经是浙江美术学院(当年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领军人物,却依然从宏观的浙江美术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地认为:浙江历来是全国的美术重镇,是一方多年中国书画发祥传承之地,除拥有一所全国一流的美术教育院校之外,必须再建立一所区别于美术教育、专门从事美术创研的独立机构——画院,从而确保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双赢。他向浙江省委、省政府提议成立浙江画院的动议由此生发。

  20余年跌宕起伏,直至1979年,浙江省文联和美术界同仁明确了浙江画院的编制,随后又经过了五年诸多事项的筹划配备,终于在1984年年底,浙江画院正式挂牌成立。首任院长恰巧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被潘天寿所赏识和倚重的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画院的第一代画师除选调了一批各方精英之外,还适时录用了一批刚从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在孙永看来,浙江画院的30年,依托“湖山掩映”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蕴而优势显著。“首先,画院受到了我国近当代两位国画大师潘天寿和陆俨少的悉心呵护和滋养;它出生成长的经纬度,是有着多年人文传承、世代名家辈出的中华文明之风水宝地,其资源之蕴藉丰沛,令举国业界为之羡嫉;它自成立之日起就集结了两位国画大师麾下的一批精兵良将,通过第一代画师们的呕心沥血、奋力进取和辛勤耕耘,如今已硕果累累,令举国业界为之赞叹;它与浙江美术学院相邻,这所顶尖的美术孵化器无疑是浙江画院重要而充盈的人才资源库……”

  浙江画院30年间,前三任院长陆俨少、潘鸿海、张华胜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加之近几年立足于传承与创新,诸如在机构合理配置、强化梯队建设、明确创研方向、提升学术品质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上级的信赖。“不断推出人才和精品,浙江画院已经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 ”孙永说。

  浙江画院方面认为,作为一个由政府设立的专业画院,就必须不断努力地去打造一批又一批的名家力作,在其位的画师学术上一定不能甘于平庸,必须将自身打造成一支作风顽强、战略有方、战术过硬的高品质学术劲旅。30年来,浙江画院汇聚了陆俨少、潘鸿海、姜宝林、孙永、何水法等几代著名画家。“浙江画院的鲜明特色,是将江浙地区的悠久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浙派融汇创新的艺术传统相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呈现出鲜明的发展脉络。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

轻烟引素图    茹峰

  第二个“南宋画院”

  “湖山掩映” ,亦指浙江画院30年的发展轨迹中,几代画师始终对师造化的注重,特别是从自然到所观,再到所思、所想的观照关系。

  画师余宏达画《一代宗师万世楷模》 ,为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造像,他亦画下《吉日搬家忙》 ,记录搬家工人的休息一瞬。袁进华的《交换手机试试》和《我爱牛奶》 ,以夸张的形象和构图展示都市青年的酷和不羁,吴扬的《夏吟图》系列聚焦泳装女孩的玩乐场景;同样是都市人物绘画,陈青洋的《这就是我也是你》 ,空旷的白色背景中,一个低头玩手机的女孩,可不就是如今我和你见怪不怪的都市基本姿势。他们秉承“浙派人物画”的衣钵,同时延续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发扬深入生活、关注现实、贴近群众的传统,努力创作出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彰显个人面貌的作品。浙江画院几代人物画家在30年的发展中,在注重笔墨、精于造型、反映生活的基础上,一批有实力的人物画家于其中涌现,或工或意,在观念的转换、多元的开拓和风格的独立上,彰显出更高的追求。工笔画方面,在辅以精妙技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意境的挖掘与阐发;写意人物画方面,在继承“浙派人物画”创作的基础上,一方面强化了对主题创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凸显出水墨人物的时代特征。

  浙江画院著名画师何水法的花鸟范式,业界已然耳熟能详。无论是他的《晓露红芳》 《蒙茸万缕紫玉英》 ,又或者是姚晓冬的水墨花鸟《洗雨烘晴》 ,都展现出浙江画院花鸟与海派的密切关系——无论是大写意花鸟画泼墨泼彩的酣畅淋漓,抑或是工笔花鸟画墨韵设色上的诗性追求,还是小写意花鸟画的清韵无声,都于此中可觅踪迹。画师们在笔墨和立意上直追宋元明清,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出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发现、捕捉自然界中所蕴藏着的美,发现新鲜的意境、美好的形象和艺术形式。

  花鸟画家是传统花鸟画的继承者,又是新花鸟画的开拓者,浙江画院的山水画家们亦在首任院长陆俨少“推陈创异、化古为新”的学术主张下,致力于当代山水画的创新,不同程度地借鉴了现代艺术中诸如构成、色彩等艺术语言,成就了各自极强的风格特征,作品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亦兼具耐人寻味的笔墨韵味,让人看到浙江中国画在继承发展传统上的更多可能性,代表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水画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一方面,茹峰的《拟古册》 ,追仿了董源“平淡天真”的意趣,孙永的《海上升明月》构图奇巧……业界专家认为,浙江画院山水画30年发展,可以彰显出浙江山水画创作的四个特点:重视研究传统、重视从绘画与书法对比中强化笔墨格调、重视写生、渐进中拓展风格形式与精神表现。

  展览中,浙江画院还特别开辟空间展示浙江画院研究员、学员的作品。据孙永介绍,浙江画院早在2003年就开始实施“研究员”机制,面向全社会招募画界精英,予以学术引领和深度打造;2008年又开始实施“学员”机制,在各大美术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从而让他们拥有一个学习和深造的优良平台。

  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展示老院长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图》百开,而如果公众想要知道更多浙江画院自陆俨少之后的故事,在《湖山掩映——浙江画院作品集》 《史料所及——浙江画院影像志》《根深叶茂——浙江画院山水30年》《隽永流芳——浙江画院学术现象》等围绕30周年院庆的出版物中亦能得到启发。谈及三十而立之后的未来,孙永言简意赅:“如若假以更多时日,必将我们的画院打造成为第二个‘南宋画院’ 。 ”于自然天成间拉开距离,承接传统发展创新,浙江画院立院、办院的宗旨,也是“湖山掩映”之深意。

    相关链接

陆俨少《杜甫诗意图》百开完整亮相

  本报讯    在“湖山掩映”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圆厅完全被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图》占据,这亦是此作品首度完整地在中国美术馆公开展览。《杜甫诗意图》百开可谓是陆俨少倾注半生心血所浇铸的一部盖世巨著,鉴于陆俨少大半辈子坎坷多舛的命运,不期暗合了当年杜甫的生平境遇,随之生发了许多感同身受的情愫,情理中也更多了几分特殊偏好。陆俨少受吴湖帆等前辈的鼓励,自1959年起至1962年,终于完成了首部精美绝伦的百开鸿篇。该册页是从杜甫百首诗中,各选两个写景句,进行山水创作,既是对杜甫诗意的形象解释,又是对巴蜀山水记忆的再创造,集中展现了陆俨少深厚的诗歌修养、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意境的能力,可以说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奇迹。此作完成后,由于“文革”的乱世劫数而缺失了三十五开(部分随后流失海外)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已届耄耋之年的陆老不顾沉疴孱弱的身体,殚精竭虑地补遗,精选了其中的三十五帧而使其“完璧” 。

  (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