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章剑华对话孙晓云
栏目:落墨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刚刚结束的南京青奥会上,各国和地区代表团进场的牌子上皆以书法书写国名或地区名称,中国书法又一次向世人展现它的独特魅力。基于此,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章剑华与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共谈书法之“法”、“美”、“风”、“用”。

——编    者

曹操善哉行其一(书法)    孙晓云

  书法之“法”

  章剑华:你的《书法有法》一书已再版14次,一直受到读者欢迎。书法在日本被称为“书道” ,在韩国又被叫做“书艺” ,而中国人则很注重“法” ,“法”即法则。一般认为,书法包括了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笔法又包括执笔、运笔,其各有体系,但就“法”而言却是玄之又玄的,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不得法。

  孙晓云: 《道德经》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说,书法也是“常无法而无不法” 。“无法”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但这个“无法”是经历了由最初的“无法”到“有法” ,再到“无法”三个阶段。许多人虽然追求“自由” 、“肆意” 、“恣情”的“无法”状态,但是仍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书法” ,顾名思义,就是书写的法则,这种法则想学到手是很艰难的事。我之所以强调“书法有法” ,是因为当代人脱离书法的“法”越来越远,认识越来越偏。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那么这个用笔的笔法到底是什么?我坚定地认为:书法发展一定有其恒定规律,是便捷的。我小时候看京剧,看判官左手空中拿纸、右手捻笔写字,我便对这一书写姿势产生了好奇;后来看到汉代绘画和出土陶俑的书写姿态,又翻阅了书史、书论、家具发展史,以及笔、墨、纸、砚的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来研究,原来古人所说的笔法,是拿在手里书写无依托时的一种用笔方法,称为“拨镫法” ,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毛笔在手指尖左右有规律地拨来拨去,笔锋在绞转中不会开叉;二是在手臂没有依托的情况下保证了书写速度和用笔的光滑。这就是古代书法之“法” 。这种用笔方法到东汉时臻于成熟,固定的用笔方法形成的汉字造型成为楷模,逐渐成为范本,而核心的用笔慢慢被忽视。后因桌子的使用,更便于模拟“法” ,古代的用笔方法逐渐淡化至近代失传。虽然还是称之为“书法” ,但此“法”已非彼“法” 。历代书法史论连篇累牍在论“法” ,我们要重新好好看看。

  章剑华:关于书法的演进,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方面讲求法度严谨,另一方面追求书写的便捷化。而这种笔法,当代人已经淡化,但仍然在起作用。当代人更看重墨法、章法的创新和使用,比如借用生宣来体现墨法效果等。这是从笔法这一法则到墨法、章法等另一个法则的变化。

  孙晓云:当今的书法法则,融汇了西方的视觉造型艺术法则,是对古代书法点画的模拟,是将造型、结构放在首位的。这一法则是视觉第一,是西方观念艺术介入造成的。而古人讲求用笔为上,造型其次。我强调这种“法” ,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效仿或恢复,一则难度较大,二则没有必要,时代已然。但是大家一定要懂“法” ,一定要知“法”之“所以然” 。不懂古“法” ,就不能理解古代书法。因此,一定要弄清楚中国书“法”的来龙去脉及发展。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增强视觉效果,运用恰当自然,既有现代效果,又不脱离书法之法,关键在于把握。

  书法之“美”

  章剑华:书法除实用功能外,还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之“美”有各种表现,有阳刚雄壮之美,有阴柔秀丽之美,有奇险巧妙之美,有端庄拙朴之美……有的作品看起来唯美,有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却很丑拙。如傅山提出“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无论何种美,我觉得都应该有一个判断的基本点。

  孙晓云:人们对于书法之“美”的自觉,源于法则的完备,方有书论出现。自东汉始,在书法之法达到饱和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讨论书法之“美” ,这是在书法法则健全的基础上才出现的。我觉得“法”是可以界定的,“美”并无法定标准,也没有强制性,但是“美”给人感官上的享受,必来源于“法则” 。书法家将“法则”展现在作品中,无意间必将融入个性和气质、融入美。法则越完备,就越能体现书法之“美” 。

  章剑华:我同意你关于判断美是建立在标准法则基础上的观点。其实,真正能看懂书法之“美”不易,做到理解书法之“美”更难。

  孙晓云:审美有大趋势,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审美标准亘古未变。我认为书法之“美”不用教,认识汉字久了、学习书法深了,自然就会判断。比如,你看到的作品在古人字帖中似曾相识,这就是积淀下来的“基本美” ,或者说是“经典美” 。书法审美对整天和汉字打交道的中国人来说,是长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只需要做一些正确引导即可。但要把书法的普及和专业区分开来,普及层面上的审美,只要求在视觉上舒服、健康、规范、和谐即可;而专业上的书法美对于修养的要求更高,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做过专门而严谨的研究,是否经过自觉的审美过程。大众审美能力的引导,要通过多办展览、多营造书法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

  书法之“风”

  章剑华:书法之“风”是指书法的风格、风貌和风尚。不同时代、不同书写方式、不同书家,都会形成不同书风,包括个人书风、时代书风和流行书风等。当代书法虽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向,但从历届全国书法展览的情况来看,当代书风仍以“二王”书风占据主导。

  孙晓云:书法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进入到审美自觉时期,就开始有了明显的时代书风,如“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 、“明尚态”等,每个时代都有极具时代特征的主流书风。从唐太宗倡导“二王”书法开始,这一脉主流书风一直延续至今,总体趋向基本没变,只是每个时代各具特色。

  章剑华:书法家在个人书风上可以探索、创新、突破,但基本的规范还是要遵守。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标识和基点,允许多种风格创新,但不能脱离汉字的根本。而事实上,有些“书法”尝试已经脱离了书法本源。

  孙晓云:当代书法在上世纪80年代就呈现出受世界当代绘画和日本少字数书法的影响,具有时代特征:以视觉感受为主导,现代观念艺术的介入,作品的章法或某些笔画、墨法呈“突兀”的视觉效果,能够“吸引眼球” 。但是有的书法尝试,已非汉字、非毛笔、非手书,这些不是书法,而应归为“行为艺术” 、“现代艺术” 、“观念艺术”等范畴。书法是有不可逾越的藩篱的,不管怎么创新,都不能脱离汉字、毛笔的功效和手写。不在手可掌控范围之内、不在毛笔特性的表现范围,即使把书法元素放进去,也不是书法。

  书法之“用”

  章剑华:书法在起始阶段的功能完全是实用的,主要是为了记录和信息传递。后来经过长时间发展,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直到现在,书法仍然是实用和艺术功能共存的。目前,书法的艺术性功能虽占主导,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功能仍是艺术性和实用性并存的,书法并没有完全丧失实用价值。

  孙晓云:是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仍然是书法的主要功能,如何通过展览等方式把几千年的文化根基传递下去,也是书法在当代的功能之一。书法要走进展厅、走向生活,对于提高个人素养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不仅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作品的设计、装帧等也要符合时代审美特征,要做到让书法真正走入每个人的生活,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个书法家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章剑华:书法作品要从展厅走向客厅,这实际上实现了书法的价值,也实现了书法家的价值。只有提高书法的实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书法的发展。

  孙晓云:书法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书法要有敬畏之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历史的趋势无法阻止,如果不去好好传承书法,文化就会被割裂。所以,书法家要有社会责任心和书法责任心,要在传承文化的前提下为更多的人服务。书法家们唤起人们对书法的热情的同时,还要和大家一起来享受书法之美。

兰亭序(书法)    孙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