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造境”:一座水彩画艺术的高峰
——记王肇民绘画艺术展
栏目: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邵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荷花玉兰  1979年  王肇民

  5月30日至6月17日,由中国美协、北京美协、广东省美协、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广东画院共同主办的“匠心造境——王肇民绘画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这是当代中国水彩画大师王肇民先生继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 21年后再次于首都开展。此次展览汇集了王肇民先生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油画作品,以及70至90年代成熟期的水彩画精品,以一种凝炼而精妙的气息,诠释了先生那份对“形”的把握和对气度的坚守。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展览开幕式开始谈到:“我对王肇民先生的艺术很早就有关注,记得前些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我看完后非常激动,就又买了他的画册回家,放在案头进一步品读和研究。通过这次展览的筹办,我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逐渐获得了一个明晰的认识。我认为王肇民先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激情。 ”

  今年是王肇民先生诞辰106周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回顾展来纪念他,使大家可以看到其那以燃烧生命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永远产生着的生生不息的表现力,同时,也使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更会重忆起他那不平坦的艺术历程与执著、耿真的人格……

  尺幅片纸有尊严

  “男儿立身先立志,尺幅片纸有尊严。 ”这是王肇民先生自述的诗句。王肇民,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一位中国现代水彩画的先驱,一个令画坛后学无比敬仰的名字。李可染先生称赞其水彩画是“把中国画的用笔、素描的功底、油画的色彩和诗的境界融合在作品中,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风格” 。迟轲先生语:“读王肇民教授的作品,也如见狮虎之行于大漠、鹰隼之立于高岩,可以消除猥琐鄙吝之心,而向往于宽阔的胸襟、高尚的人格。故其艺术风格为一种伟大的风格。 ”

曹操点将台  1983年  王肇民

  正是这样一位先生——从艺70余年,一生平凡简朴,默默耕耘,虽然历经战乱的困苦、政治运动的大潮和物质利欲的诱惑,却从不动摇求索艺术的真谛。在年轻时代,王肇民就创建和参加了进步组织,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是一个不甘寂寞、富于社会责任心的热血青年。在艺术上,王肇民学油画、做木刻,曾有过多种艺术门类创作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正如同李可染先生忽然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那样,王肇民则把自己的艺术主攻方向转向了水彩画,而这一转就是半个世纪。他在人们所认为的小画种水彩画里,在人们所认为的小品习作静物画里,不露声色、精雕细琢,倾尽才学,融入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率真,这是一条孤独而崎岖的道路,但正如其所主张的那样,他做到了“治学之道,在学人之所不敢学,想人之所不敢想,言人之所不敢言,行人之所不敢行,而又不失其正” 。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可动情地回忆道:“他和家父是徐州同乡,又是杭州艺专的同窗挚友,他们一起参加鲁迅倡导的‘一八艺社’ ,因艺结缘的友谊延续了他们的一生。上世纪80年代,王肇民在广州美院任教,凡到北京办事,一定会来看望父亲,父亲便会请他留住在家中,他也是唯一在家中留住过的艺术家朋友。王肇民是一个不愿给外人添丝毫麻烦的人,但因父亲也会欣然留住。刚刚改革开放时,家中常有海外朋友赠送的稀有美国苹果。每次他来,父亲马上以苹果相赠,看到那浓艳饱满的苹果,王肇民如获至宝,因为他得到了绝佳造型与色彩的‘模特’ 。他叫我们帮他准备简单的画具,就在家中找一处小小的空间,摆上苹果开始写生。他会连画很多张,苹果由新鲜画到发蔫,同一组苹果往往能表现出不同的精彩形态。这件事让父亲和我深深感动。对待艺术,王肇民先生一生持之以恒。直到八十几岁时,人们仍会看见他每天背着画夹走向广州美院师生画室的身影。他还不间断地与师生一起在画室写生。正是这种态度,给他的艺术注入了无限的表现力量。 ”

  当代中国水彩画成就之标志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大都尺幅不大,但方寸之间神韵尽显, 《红壶》《绿苹果》 《北京风景》 《美院厨房》 《广钢白云石车间》 《黎族妇女》 《拿烟袋的老人》 《舞》等作品呈现出西方现代艺术色彩美与中国传统笔法美水乳交融的至臻境界,纯净简洁中充满着灵动的中国气派。作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者,他的创新不是追逐新的技法或概念,而是在对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深刻体会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艺术表现上一种内在的需要。他的水彩画别开生面,与传统水彩画不同,与同时代的水彩画亦不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王肇民一反传统水彩画那种透明、轻快的特点,创造了用色浓重、造型厚实、充满张力和强度,同时又极具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新气派,在艺术表现上将水彩画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打破了一般水彩画薄涂淡彩的规范,用色浓重,讲究笔力气韵。一点、一抹,或淡雅柔美,或浓艳厚重,他用色的纯度和饱和度极为到位,让人看后快意顿生。

  此次展览中,上世纪70年代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就体现了王肇民以个性化视角反映社会现实的倾向。改革开放之后,他又创作了一批反映城市新貌的水彩作品,清新、和煦的格调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新貌。可见,他的艺术既属于发展中的现代社会,又属于他单纯而寂静的艺术世界。王肇民的水彩画,是把国画的笔法、书法的神韵、素描的功力、诗的境界和学者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画家特有的艺术理念和气质熔于一炉。也由此,他的作品被誉为是“当代中国水彩画最高成就的标志” 。

  “王肇民先生把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在方寸尺幅的水彩小画种之上,取法不囿中西,取材勿论大小,在一束花、几枚果中以小观大、静中求动,寻找和品味其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把别人画了千万遍的教学素材,画出了情调、画出了境界、画出了自己的生命感受,这就是大家气魄、大家风范。所以说,最后的艺术成就路径和高度的取得,不在于画种,不在于题材,也不在于技法,而就在于艺术家自己的整合力与创造力。 ”王明明说。

  王肇民最具挑战性的理论,若归为一句话,可能便是“形是一切” 。王肇民主张“在广度上无须苛求,在深度上要不遗余力” ,或又曰“片面发展,以求绝伦”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怀着深深的感慨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老师的故事:当年向王肇民先生学水彩时,看他在纸上先涂了一层白颜色再去画,感到非常迷惑,只因用白在水彩画创作中是非常忌讳、要谨慎使用的,很多年后才知道这是先生因找不到好的水彩纸而自诩的“绝招” ,如此方可不至于因纸张影响到整张画的亮度。“他一骨正气、一身傲骨,在水彩画方面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王先生是我们目前水彩画的高峰,在他的身上还可以看到其对社会、民族、历史都有着很深厚的洞察力。他的很多文章、话语都成为现在我们学习艺术的经典,除了一批批好作品,他还留给了我们重要的思想,启迪后人去追求更为高远的艺术境界。 ”许钦松说。

  美术理论家尹吉男在文章中提到:“王肇民先生的艺术在今天不止是传说,而是神话。对后辈的我而言,在他过世之前从未谋面,因此他是双重意义上的‘故人’ ,既是一位远去的长者,又好像是一位忘年并可以会心的朋友。在王肇民先生的作品前,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执著画家的美感、一个倔强诗人和绘画理论家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读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孤傲的灵魂。 ”展厅中时不时可见一些白发苍苍的老者,缓慢的脚步,脉脉又似在追忆着什么,他们不仅在看画,也是在看人,虽然王肇民先生已经故去,但也许无论何时何地,当你走近这些作品,依旧是可以走近这位艺术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