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艺术,书画艺术的内涵始终不能离开中国国情,不能丢失传统文脉。随着“家风”成为社会流行话题,孝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以孝为主题的书画创作、笔会活动也多了起来。千百年来,书画作品对孝有着淋漓尽致的描绘,在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历代文人、艺人多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今人看来,带有浓厚教化色彩的“二十四孝”虽不乏过时、落后乃至不合情理(愚孝)的内容,但在古时却是上至文人学士、下到普通家庭都喜爱的书画题材。单就绘画来说,清代王素绘的《二十四孝图册》和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最广为人知。此外,“寿星” 、“家堂”也是古时国画作品的一大题材,为老人祝寿时赠送“寿星图”在古时就是一种时尚,“家堂”则表现了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以孝为主题开展书画艺术创作,当然不是将孝的内容强加在书画作品当中。孝文化本身就不是抽象的、生硬的存在,说到底,孝文化是弘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一种文明现象、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而书画作品除了欣赏性外,还有其他的价值,或是开启心智,或是引起情感共鸣,这样它才有生命力。孝主题书画创作需将孝文化当中情感化、心灵化、精神化的内涵,透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表现、传达出来。
使人惊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一幅书画要可观、可思、可悟,才能算是佳作。笔者以为,针对孝主题,人物画应当是最贴切的切入点之一。就人物画来说,初级水平的画作只注意线和色的层次,忽略了形象刻画;技高一筹的画者不仅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还运用出色的绘画技法将其表现得光彩照人,但刻意之处仍然可见;最高境界的人物画,虽经过缜密的描绘、刻画,却让人察觉不出,观者所见的是一个活的生命。应该说,像孝主题的创作不是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脚,而是极大地丰富、锻炼和提高了艺术家的全面修炼,考验画家的综合素养。
孝主题将为书画创作提供探索意义、深化意境、展开叙事的思考,为创作主体深入主题与形式关系的结合提供致思方向。同时,以孝为主题进行书画创作不是单纯为了拓展孝文化生命空间与书画题材的尝试。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面对古今孝行,肃然起敬,心怀美德,思想经受磨炼,人格历阅洗礼,能力得以提升,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温情的场面唤起人性中的崇高与伟大,由此,艺术家自身也进入了更高的审美境界。
客观地讲,目前关于孝的当代书画创作是零碎的,缺乏整体性和当代性。以书画作品表现孝,不能只有“过去时” ,还要有更多“进行时”甚至“将来时”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古老的孝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了新的表达。特别是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阶段,当代孝文化题材的创作对画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扬弃古时孝文化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创作素材,特别是与新时代的孝行相联系的人与事。唯有反映社会关注的事件、故事,才能提高作品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