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当代经典” ,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经典” ,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一个现实合理的需要,当然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经典”是一种特殊的文本,产生于特殊的人文认同、特殊的精神和物质的土壤。
“经典” ,首先必须具有典范性,向人们提供非一般人所能提供的信息含量,并体现为一种相对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其次是艺术文本的结构、形式、语言都应具有个性鲜明的表现和相对成熟的审美水准,并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再次是画家及其作品除其自身艺术价值外,还应具有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它的感染力、艺术魅力,以及形式和语言的完满程度都应在一定的高度之上,为人们的艺术判断提供尺度与标准,最终有利于形成绘画发展的氛围和环境;最后,它应是艺术价值充分体现的绘画文本,带给人们以艺术性的满足,换句话说,它必须赋予精神以美的韵味、赋予思想以形式的魅力。
“当代经典”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历史延续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开始了新一轮逻辑的行程,在总体上呈现为向艺术规律“复归”的趋势。它衔接着中国艺术的精神传统、世界艺术潮流及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并进而形成一个重要的艺术史实。承认这个艺术史实,也就是承认了“当代经典” ,在实际上也意味着,我们将对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的中国绘画史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这种理解同时也将引导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力求呼唤的是“当代经典”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观念。立足于从创作现象和作品文本出发,给画家及其作品以个案分析,冷静、客观和认真地审视,并关注总体态势下的“从传统向非传统”的现代转折、从“学习传统到步出传统”的必然蜕变,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与生命不可脱离、艺术与生活不可脱离、艺术与自然不可脱离”的观点。对这一代画家而言,这不仅是态度问题,也不仅是绘画技法问题,而是一种使命,一种很朴素又很厚重的观念。“集大成者方能创新” 、“庾信文章老更成” ,成为这一代画家的特点。他们的艺术所展现的开放性姿态,以及他们为“笔墨当随时代”所付出的努力,使得作品多了些个性化的审美思考,艺术内涵亦充实丰厚,与此同时,作品的形态和情感更接近“人”本身。作为创造“经典”的一代画家,在“激情岁月”和“英雄年代” ,为历史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心迹” 。
“当代经典” ,又是一种特定的艺术视角,其特定之处,在于我们更看重这一时期艺术所折射出的历史与历史精神,以及特定历史情境对艺术的制约。时代的“经典” ,源于画家的气质、经历和感同身受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画家们在无意识中更倾心于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旋律,有时不免产生结构相对简单、感情流向单向的形式表达,但他们对于作品主题、事件、情节的艺术思索,却难以割断与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血肉联系。在他们炽热的情感与冲动之中,总有或强或弱的社会现实与特定历史的投影,这是其难能可贵之处。在审视他们的作品和创作意图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画家本人的情感表达,同时还有他们所处时代的诗意概括:以特定的图像文本在感受层次上内在地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这便是生活牧歌与时代战歌合成作品的内部与外部的动因,大多数作品都表现为一种战歌的特点,或是牧歌形式的战歌,但却充满激情,这是时代氛围使然。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它们仍然是时空中的一个巨大存在。
作为现阶段创作的重要方面,“当代经典”作品以艺术视野的拓展和审美意识的更新而引人关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对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一种审美意识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在追求和把握时空无限感和精神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上越来越鲜明和深沉。作为艺术史的一个必然过程和阶段,“当代经典”作品的特定性在于,不再注重对象的模式化塑造与表现,而是在整体的意识和观照中,表现出民族的文化心理内涵和民族整体的无意识内容;不再注重事物发展因果联系的过程,而是突出主观与“自我”的感受、永恒和瞬间的顿悟;不再人为地设置情节与内容,而是在人与自然、世界的交流融合中,追求情韵俱出的境界。
审美观念的转变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为当代绘画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促进了当代绘画向艺术本体的回归和转换。作为时代的印迹与标志,“当代经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高度,也意味着从嬗变趋向成熟,此后继之而来的风格、流派与形式、语言的实验等等,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们的影响。
在步履匆匆的现代性转换中,当代绘画最基本的特征是完成“中国经验”的艺术转译,建立崭新的象征体系、形式结构和语言秩序,但是,它始终在前行与回望的互动中得到美的凝聚。历史地看,这种互动的矛盾性即是当代中国艺术的动力,使许多艺术家从中获得新灵感,重塑了当代中国艺术的抒情形象和境界。需要指出的是,不少艺术家只重视内容和信息的传达,忽略了艺术自身的转化力量,只考虑具体的形式语言策略。但是,瑕不掩瑜,其辉煌成就有目共睹。
“当代经典”绘画是当代绘画从单纯走向复杂的标志。同时,也是当代绘画确定方向和向前沿领域探索的标志,当然也是当代绘画在艺术上达到新高度的标志,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还有什么比重温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更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