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 商
散氏盘铭文 金文 西周
近日,商周金文研究中心在华南师范大学揭牌,助力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的学理研究;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为期半年的“青铜文明——商周金文书法精品展” ,展览上乘甲骨、下启小篆,共展出历年出土的青铜铭文托片300余幅,精选100余幅《散氏盘》 《毛公鼎》等经典作品放大展出……作为中国文字和书法的早期形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命运有些“悲催” ,你有时偶然间将它们忘记,但它们却总在那里。金甲文字也是这样,它们看似在展厅时代并未受到重视,但它们作为当下书法艺术视觉表现的借鉴资源,地位却是举足轻重。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秦汉刻石,甚至那些尚未形成体系的刻画符号,都因为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而成为当今书法家创作取法的经典范式。
甲骨文富有想象力和画面意味的童趣,让很多设计狂人将其目之为一种图画甚至图案,并不视之为成熟的书法形式;而西周早期《大保簋》 《大盂鼎》存甲骨意趣、书锋雄健,中期凝重古拙的风味,晚期如《散氏盘》奇崛古诞的面貌,东周金文诸侯王臣之器上的鸟、虫、兽、人等图画文字,更被世界上很多美术家和设计师视为创意风暴的素材库。“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 ”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如是说。
对于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书法的临习,应该如何进行,严守经典规范,还是追求情致意趣,网络上不似“国展” 、“兰亭”一般成为敏感词语,倒也总能引发不休争论。甲骨文、金文文字艺术的原则性,是这些书法形态的原生态,亦是技法与风格的原始风貌。在当今书法创作的研习中,这种原始风貌的承传,是当代书法家传承传统所必须遵循的,亦是古文字书法创作下笔有由的根基,一如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提出的“由于金文的美大都是一种不自觉的美,因此它受书写者主观支配的痕迹较少,受时代、地域的环境支配成分却较多” ,尊重其原则性与特殊性,才能透视出甲骨文、金文书法艺术文化内涵所具有的张力。
有评论认为,当下从事甲骨文、金文书法艺术的创作者大致有两种创作观念:一种是既有的观念,即清一代书家的治学、研究等所能影响并流传下来的观念——对甲骨文、金文书法艺术的创作,大多是以集古的方式进行的,这与陈振濂的思路有着相似的趋向,无疑为从事古文字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观念影响。中国书协理事、篆书名家王友谊也提到,自己在金文创作中碰到没有出现过的字,秉承着“以两周金文、秦人石鼓已有文字及篆法、笔法为首选,大篆资料不足则上觅商周甲骨,下取战国古文而以两周金文笔意成之”等原则,力求作品与两周金文的字法、风格相统一。
而另一种就是现代观念,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态所自然而然形成的主观创作观念,一如书法家张韬提到的“创作,是既往对经典范本临帖过程中所积累的一切技法形态与审美风格意态经验的取舍、追加后的主观观念的凸现” ——把金甲文字作为一种资源文本,通过各种增添、删减、变异……来使之透露出当今创作者笔下的雄奇、伟岸、静谧或者端正。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傅如明认为,金文章法于今天的创作极有启示,首先是其形式感,它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迥异于前人的章法形式,然后再不断深化,将结体与点画融合于相应的章法形式中锤炼、提高和完善,定能够有所创新。
不少书家都趋向于在书写古文字书法时,结合其它书体和前人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在临习古法基础上加进自己的风格,融汇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努力体现金石气息。书法家沃兴华曾表示,在个人书法风格上,如果可以兼收隶魏书风,表现个人修养意趣,用笔用墨应如锥划沙、如屋漏痕、如刀刻刚硬不折、如浇铸苍翠欲滴,以体现金文的金石和高古文气。
甲骨文、金文书法的创作观念,不应仅仅停留在对金文古典技法的传承与绵延上,它应是在继承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创新的,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保持这些书法“有意味的形式”的生机。就如王友谊在创作中突然发现自己的金文书法、简帛书法与宣纸上书写的书作风格差异之大:他曾为《中华九龙鼎》书写铭文《世纪赋》 ,大鼎铸完后应邀到制作现场,所看到的铭文拓片,与原作风格已是大相径庭,就连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都已经分出线条纤弱、书体内敛的齐鲁型,温柔敦厚的中原型,注入楚骚浪漫神韵的江淮型,恪守宗周传统的秦型等不同的书法面貌。而今,从铭文拓片延伸出的艺术创作,或者从自家面貌中追摹甲骨文、金文文字的远古书趣,都有无限的可能,关键是能写出“意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