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江钓艇(国画) 陆俨少
记得是1980年,陆俨少先生来京作画,我专程去拜望他。那天,陆老精神很好,兴致勃勃地谈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问题,特别强调对于传统的吸收起点要高。“起步不高,终身受累! ”这个观点让我铭记在心。陆老还为我当场挥毫示范,他用一支毛笔直接在空白的宣纸上从右下角开始画,就这一支笔,左涂右抹、旁逸侧出,笔尖、笔肚、笔根兼施,皴、擦、点、染并用,信笔所致而气象万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笔墨功底。陆先生作画强调笔笔生发,他勾每一条线、落每一块墨,都是根据画面自然生成的,随机赋形,即兴措景,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看他作画的确是一种享受,诚如李可染先生所说:他已达到了中国画艺术自由挥洒的境界。
我喜欢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尤其是他1949年前后到上世纪6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通过这批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的山水画艺术家中,陆俨少先生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上都颇有贡献的一位大师。他的艺术吸收了很多宋元明清绘画艺术的养分,作品的内涵和千变万化的气象都从传统而来,显示出与传统非常紧密的关系,同时他师法造化,融入生活,进行内在的、深沉的转化,最终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家的风格面貌。传统中国画家对于写生的认识和西方画家可谓大相径庭。西方画家常常将写生视为生活的体验,可以直接转化成作品,但是对于中国画家来说,这仅仅是第一步,甚至是粗浅的层面。中国画家的创作往往要经由生活和传统的洗礼之后,还要转化为自己的“心迹” ,也就是要把语汇符号、自然视像与性灵感悟进行潜气内转、品味咀嚼,这样再出来,作品才会更加含蓄蕴藉、深沉内敛,也才能整合出自己的风格。陆俨少先生艺术的发展就符合这一规律,因此一个艺术家对待生活与传统不能偏执于一端,而要在这之间寻找自己的道路。郑板桥说“要知学七要抛三,自家灵苗自家探” ,这也是陆俨少的艺术留给我们的启示。
陆俨少先生的书法以及诗文修养全面而深厚,我认为这些文化积淀支撑了他山水画艺术的品格,尤其是他后期山水画风格的独树一帜即来自于他的书法功底和诗情文心。陆俨少先生观摩、品读古代绘画精品,依靠目视心记将传统精髓烂熟于胸;他饱游沃览,师法造化,不借写生记录而存贮于胸;他读书、赋诗、为文,陶冶性灵,涵养情操,最终把技法、眼界与人格的修炼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陆先生总结自己的艺术道路,提出了“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主张,可以说这是中国画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影响了一大批新时期的画家,也应成为21世纪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条路径。
白帝高秋(国画) 陆俨少
陆俨少、宋文治二老生前为师友关系,过从密切。宋老收藏了一大批陆老的作品,其中部分册页、手卷为陆俨少先生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佳作,可以说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陆俨少先生书画艺术的主体风格以及艺术水准。通过这批藏品也可呈现出宋文治先生作为艺术家收藏的慧眼。在陆俨少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我们联合陆俨少先生之子陆亨先生以及宋文治先生之子宋玉麟、宋玉明先生,把宋氏松石斋收藏的陆俨少先生精品书画,经过整理研究后出版、展出,公诸艺林。其中有相当一批作品还是首度面世,是研究两位大家之间的风格递变以及生活交游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此次陆俨少先生的专题倾注了各方的努力,是对陆俨少先生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陆俨少、宋文治二老交往的生动再现。
编余小议
松石斋藏陆俨少书画精品展,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展览,筹备历时一年多,可见组织者的用心。展览中的作品大多尺幅不大,但幅幅笔墨精到,颇有韵味,尤其是手卷和扇面,何其精彩。南方画家的灵动、自由、率性尽显其中。从对颜色的运用、对画面的经营上,可见陆俨少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用多大的勇气不断创新。陆俨少虽与李可染在画坛齐名,但在京城画界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展品中一些鲜有露面的佳作,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前往北京画院美术馆观展,开幕几天后观者依然络绎不绝。美术要发展繁荣,其基石应由一个个高品质、接地气的展览所铸就。规模大小、参展人数多寡,并非一个展览品质高低的评判标准。美术创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美术展览同样要与普通群众发生关联,与其生活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