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与希望,在异彩纷呈之后
——从“华彩欧罗巴”管窥中外戏剧交融
作者:寇云暮  来源:中国艺术报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剧照  王雨晨  摄

 

《理查三世》剧照  王雨晨  摄

  中国国家话剧院多年来通过举办国际戏剧季,即每届以一个既定主题邀请国内外优秀院团上演相关剧目,让观众领略到更为多元的演出,也使得中外戏剧人能够共聚一堂,交流彼此的创作与感想,分享世界戏剧文化的丰富资源。继以契诃夫、易卜生、莎士比亚等剧作大师为主题,还有以亚洲剧团为邀请对象的“华彩亚细亚”主题之后,这次以“华彩欧罗巴”作为主题,邀请到来自法国、德国、丹麦、俄罗斯、以色列等6个国家的9台剧目亮相国内舞台,为观众们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戏剧大餐” 。

  情理中的意外之选

  由中俄两国戏剧人联手打造的话剧《图兰朵》 ,作为戏剧季的开幕大戏,此前在喀山首演时就曾获得强烈反响。来自中国的导演马政红,此前有过多年戏剧交流的经验,更是为数不多的能运用汉语、俄语、英语、西班牙语4种语言排戏的导演。她第一次受到国内戏剧界的广泛关注,还要追溯到2006年时上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五幕喜剧《狼与羊》 。这一回应喀山国家剧院的邀请排演《图兰朵》 ,难度不小。因为自1922年瓦赫塔可夫在莫斯科上演了《图兰朵》 ,该剧的演出已经成为俄罗斯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过,对于能够指导鞑靼演员去演绎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故事,这样的合作让她欣然接受了挑战。导演将剧中图兰朵公主的生活背景转到中国,并借鉴了大量杂技表演、武术刀枪对练、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元素,特别是观众熟悉的“今夜无人入睡”等场面将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原则运用其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当然,相比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鞑靼演员的借鉴和模仿还略显稚嫩,甚至有些滑稽,但这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华彩中的朴实之作

  与首届国际戏剧季中以色列卡梅尔剧院带来的《安魂曲》一样,来自同一国度的盖舍尔剧院的《敌人,一个爱情故事》在华首演即赢得了戏剧业内人士和观众的特殊好评。该剧讲述了一位在二战大屠杀中幸存的犹太人赫尔曼,虽然移居纽约并阴错阳差地“拥有”了3位妻子,但战争带给他内心的创伤却无法抹去,最终使他沦为了社会和自身人格的牺牲品。

  在演出之后,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作为促成该剧在中国上演的推动者,表达了对我国缺少表现灾难和灾后重建中人民生活作品的遗憾,他说:“这部戏能将如此强烈复杂的内心体验表达出来,已经远远超越了‘真实’二字的意义,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

  除去震撼人心的表演和文本,该剧舞台设计与表演的完美结合更令观众拍案叫绝,也让国内戏剧工作者受益匪浅。6块木板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化,将演员的表演区域从大的镜框式舞台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长短各异的小舞台。场景之间的运转穿插,木板之间的遮挡闭合既保证了故事叙述的流畅,又将以主人公赫尔曼为代表的那一代经历过残酷战争屠杀的个体生命的破碎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具有类似简洁舞美呈现的还有来自德国黑森州威斯巴登国家剧院的《沃伊采克》 , 4位主演极富表现力的演绎使得毕希纳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即便在空旷的舞台上,也将小人物的悲哀与无奈,大人物的滑稽与无知清晰无误地呈现给了观众,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沃伊采克走向犯罪道路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

  法国的戏剧人也为观众带来了4部剧目。其中《打造蓝色/远离阿贡当市》和《笑面人》均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法国艺术家共同创作。前者由冯宪珍、韩童生两位中国演员与来自法国的编剧兼导演让-保罗·温泽尔合作,在同一个房间内演绎出两代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于退休生活的苦闷与不适。 《笑面人》则是为纪念其小说作者维克多·雨果而特别创作的,剧本改编兼导演雅米娜·阿什米带领中国演员,将这部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在昏暗的灯光与深蓝的幕布之间,观众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中蕴含的神秘诡异的异域风情。

  除《打造蓝色/远离阿贡当市》之外,让-保罗·温泽尔还带来了他的另一部导演作品—— 《如影随行》 。虽然在黑匣子中两侧观众席的布局在国内已屡见不鲜,但演员的肢体表达特别是编剧对“背负”一词的多角度诠释仍深深感染了观众。

  戏剧季中最先与观众见面的法国艾维吉尔舞团的舞剧《暮之花》与随后丹麦欧德塞国际音乐剧院(无边界剧团)的音乐剧《水手之谜》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前者通过6位年过半百的女性舞蹈家的肢体演绎为观众诠释了美人迟暮的韵味,后者则通过摇滚、爵士、福音音乐等众多音乐风格的混搭给古诗《古舟子咏》披上了充满现代感的时尚外衣。这些剧目开阔了国内戏剧观众的眼界,也为国际戏剧季增添了几抹亮色。

  另外,王晓鹰应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邀请而特别创作的,充满中国元素的莎翁作品《理查三世》 ,作为“华彩欧罗巴”的收官之作再度与观众见面。作品在伦敦演出时,英国《卫报》就曾评论:导演对于理查心理残疾而非身体残疾的诠释,让他追求安夫人的一场戏“首次具有了古怪的说服力” ,其中采用的中国戏曲元素更是让英国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华彩欧罗巴”虽已落下帷幕,而中外戏剧人的思考与交流却从未停止。大家对于戏剧本质的认知与探索,对于艺术市场的开拓与实践,让各国的戏剧人受益匪浅。随着中外间的戏剧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现在已不再是单一地邀请外国院团来访演出,而是越来越多地实现了中外艺术家同台演绎或邀请外国幕后团队为中方演员执导作品,这无疑对不同戏剧传统和观念的碰撞与交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