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的梦”照进炎黄艺术馆
——记庞薰琹大型艺术展
作者:本报记者 段泽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地之子(初稿) 水彩 1934年

  2009年10月15日,北京画院美术馆,“地之子——庞薰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如期开幕。本为祝贺展览而来的黄永玉先生突然现身,让开幕现场骚动一片,不少观众也因此“分了心” ,没有抓住近距离走进庞薰琹艺术世界的良机。在那次展览上,庞薰琹上世纪30年代使用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方法创作的《地之子》以及30年代末、 40年代初遍走80多个苗寨后创作的20幅《贵州山民图》让人印象深刻。

  3年后的4月12日,继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之后,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庞薰琹大型艺术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将集“现代艺术的引领者” 、“民族艺术的开拓者”和“工艺美术的启蒙者”于一身的庞薰琹艺术形象再次带到首都观众身边。展览通过油画、水墨、水彩、速写、图案设计等作品61件及庞薰琹年表、庞薰琹手稿、庞薰琹照片等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呈现了1932年秋天傅雷先生写下的《熏的梦》是如何在当代转化为现实的。借用展览前言上的一句话,“这场梦其实是一个特殊时代里,中国美术现代化之梦” 。

  庞薰琹于上世纪20年代赴法留学,与徐悲鸿学习西方写实艺术有着很大不同,他接触与感受到了当时世界最为流行与前沿的现代艺术,有意或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流派风格的实践者。一批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庞薰琹代表作皆是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只是甚为可惜的是,大部分作品已佚失,只有作品图录展示在展览的墙面上。正是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庞薰琹回国后发起与组织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美术社团——决澜社。而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就是为广大美术爱好者呈现了一个别有意义的小型决澜社当代展。庞薰琹、倪贻德、阳太阳等决澜社代表人物的画作被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决澜社文献展”空间中,虽然展览一旁的解说词告知观众画作并非原作,而是高精度喷绘,但这些图像还是多少弥补了美术史上决澜社多文字记载而缺乏图像佐证的遗憾。

唐马图案之二 图案 1972年 

  《中国图案集》图案展示,是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抗日战争时期,在陈梦家、沈从文、梁思成等学者的支持、鼓励下,庞薰琹从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和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纹样入手,编绘了《中国图案集》 ,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目光投向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纹样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展览中展出的《唐马》系列图案颇为精彩,中国古代美术的辉煌成就通过一个个绘制精妙的图案得以留存、延续,并为现当代美术的发展提供营养,而庞薰琹也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美术开拓者” 。

  除了在现代艺术与民族美术开拓上的贡献,庞薰琹一生都在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倾注心力。“庞薰琹从气质上说,是一位真正的画家。假如他不投身于工艺美术事业,也许,中国会少了一位杰出的工艺美术事业家和教育家,却多了一位绘画大师。 ”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在纪念庞薰琹的文章中写道。按照邵大箴的说法,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是现代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他注意到了工艺美术的生产是商品生产,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这一特点,又注意到了其本性是一种艺术创造,也要服从艺术规律。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庞薰琹开办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设计机构——大熊工商业美术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和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合并,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基础。而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则实现了庞薰琹的工艺美术之梦,也为其赢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启蒙者”的赞誉。

上海里弄屋顶 油画 1848年

  延伸

  庞薰琹的第一个贡献,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上海开展现代绘画活动。接着,他与倪贻德等人组织建立了决澜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决澜社的意义主要在于向中国艺术界展示了现代艺术的活动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非营利的,也非传授技艺的真正艺术社团,并以其开拓性和鲜明的艺术追求,提高了画会组织在中国文化圈的地位。

  ——水天中《庞薰琹——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

  画家自我,我想不该有什么派别的成见,派别只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创作时应该将一切弃之脑后,诚实地说出当时想说的话,自由地表现出当时想表现的思想和情感。画家也应该站在社会中观察社会,站在人生中观察人生,观察一切。

  ——庞薰琹艺术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