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艺术品的过程中,始终有风险伴随。2012年春拍大幕将启,并将向理性、有效性回归,大家渴望一个健康的常态市场,这就更加需要懂得如何规避艺术品拍卖中的诸多风险。
艺术品拍卖的风险分析
左图:王羲之《兰亭序》 ,右图:怀素《自叙帖》 ,均选自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一书。
讲到风险,在过去30年中始终是收益大于风险,这让人们反而把它作为另外一种风险对待,认为是一种交易机会的风险。从不值钱到值钱,再到特别值钱,这30年是我们买艺术品最好的时机,如果2009年之前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会,实际上是丧失了一个非常珍贵的交易机会。2009年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遇到了亿元时代的行情,把市场推到了一个高峰,实际上这时风险已经出现了。去年秋拍时市场有一点寒意,也说明市场给大家一个提示,确实风险可能已经大于收益了。
究竟谁有鉴定话语权?
在具体交易当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技术性风险,最主要的就是鉴定。
提到鉴定,就有一个鉴定权的问题。我粗略列了一下,大概有5个方面的话语权:法院、行政主管部门、学术机构、市场、个人。这其中,很大问题是鉴定权的分散。我们在不同语境下、不同环境中,在确定相信谁的情况下才能够去讨论这个问题。谁有话语权,或者谁在某一个范围里面有话语权,他就是鉴定人。你到了法院,当然是法官有话语权;到了文化管理部门,当然是官员有话语权;到了学术机构,当然是学术权威有话语权;在市场里面,钱就是话语权;当然到画家家里,话语权就是画家,画家去世了,他的家属就是有话语权的人。所以,在不同场合拥有话语权的人是不同的。
艺术品鉴定应该遵循的是艺术科学,是以艺术经典为标准的。首先,要看一件艺术品到底有没有文化价值。《兰亭序》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哪怕是临摹的在市场上也认为很值钱。其次,还有其他的科学方法作为补充,包括文献、传承、历史记录,都是非常有利的佐证。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怀素《自叙帖》由于“双钩填墨”是复制品,但台湾“故宫博物院”对其用100倍放大镜观察后并没有发现“双钩填墨” ,起码推翻了这一观点。学术研究是在不断趋向于真实,因为毕竟我们不能还原到历史的那一刻,不能穿越,只能是趋向于真理、接近于真理。所以我们不主张学术鉴定只能一家言,我认为百家争鸣是可以的。
为什么社会公众不肯把鉴定权给画家?因为画家本身是利益相关人,涉及私利就不能作为公正的判断人。从这儿出发我们也就知道,社会公众也一定不会把鉴定权交给拍卖公司,因为拍卖公司也是利益相关人,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很难相信它是公正的。
市场中所谓的鉴定,充其量是有偿咨询和无偿咨询。如果你针对这种咨询鉴定意见去购买艺术品,并因此做出了决策,是没有人赔偿你损失的。市场交易往往是定而后鉴,其中的风险很多是无法预知的,市场上的鉴定意见就是“信不信由你” ,所以这种鉴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可有可无,更像是疑似的认可。
艺术品的估值为何不稳定?
比鉴定更重要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关于艺术品的估值问题。现在到了亿元时代,买一件艺术品,估值不正确太有风险了。
要讨论艺术品的估值,我们就要对艺术品本身有了解。艺术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没有生产说明书,绘画是有任意性的,当它产生那一天就是独有的,没有太多可比性,这也是影响估值不确定性非常重要的原因,更何况我们判断艺术品的价值高低还主要在精神层面,有的时候物质层面的事情不足以讨论。比如说一张画物质层面的价值有多少呢?一张宣纸几十元而已,便宜的才几元钱,物质层面几乎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因此,我们在讨论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主要说的是精神层面,这样虚渺的东西,怎么估值呢?一张小画一定比一张大画便宜吗?不一定。同一个画家的是不是就可以呢?也不一定。虽然现在按照平方尺给画家计价,但如果这张小画是给名人画的,那就重要多了。
另外,艺术品的价值不是单独存在的。比如张伯驹向故宫捐赠的《平复帖》 ,当时他是花了大价钱买的,为了买这件东西他把在北京东四的两套四合院卖了,还把所有的首饰都卖了。当时它值这个钱,今天值多少钱呢?很难说了。所以我们单独算艺术品值多少钱很困难,还要根据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减来讨论,这更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艺术品定价的事情,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知道任何产品包括我们坐的椅子都是可以估价的,用了多少木材,用了多少工,工料加起来多少钱,还有运输费用等等,经营成本大体上能够算出来,有一套估价模型,可是艺术品没有。
无论估值的难度有多大,毕竟艺术品在交易,市场允许不同的人看到的艺术品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为参与者不一样,很多人买艺术品出发点不同,所以对价值的认识也不一样,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事收藏。他注重的是历史价值,或者说是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比如这件东西是乾隆皇帝收藏的,我喜欢,愿意多出一点钱,其实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欣赏性,但是历史的见证。第二类是审美收藏。这张画看着就特别喜欢,我欣赏,我消费得起,于是多少钱我都买,他看中的是审美价值和自己的消费价值。第三类是财富收藏。2009年我们遇到一批人,既不关心历史价值,也不拿去欣赏,只看中艺术品的财富价值,今天买了,明天再卖,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同一件艺术品在不同人眼中的估值不同,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价值,他就给了不同的估值。套用过去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商者见利” 。
艺术品市场泡沫背后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还有很多特殊性,比如信用的风险。我们发现市场中艺术品拍卖很多委托人是匿名的;也有很多人是署名的,但只要署名了,拍品都非常贵。大同小异的东西,署名拍卖可以比匿名的多卖两三倍的价钱,什么原因呢?就在于委托人把信誉注入在这件作品里了,表明这是我收藏的。而匿名拍卖的艺术品,委托人不肯把自己的信誉附加到作品上。有信用的艺术品买贵了没有风险,没有信用的艺术品买贵了一定有风险。当我们规避市场风险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信息不对称是我们这个行业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市场中少数人可以得到最有利、最真切的信息,而大多数人得到的都是公开信息,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公开信息都是过时的信息,以及包含大量错误的误导信息,特别是在别有用心的人的驱动下,使得信息更加不对称,因为他们想从中牟利。
当前,我们老被问到一个问题:这个市场是不是有泡沫啊?任何一个市场都有泡沫,问题是怎么理解泡沫。今天也有人在艺术品市场制造泡沫,认为只有大量制造泡沫才能极大地透支未来的收益,这是有风险的。表面上是繁荣我们的市场,今天创一个纪录,明天又创一个纪录,价签年年涨、月月涨、天天涨,好像市场中的人都发财了,但是对后进来的人不公平,价格炒高了,你必须花10年以后的钱来买今天的艺术品。中拍协去年9月公布的2010年的统计报告称,在2010年度上千万元的408件成交拍品中,只有237件拍品完成了结算,结算率仅为58 . 09 %,其余171件均未完成结算,涉及拍品货款55 . 55亿元。2011年泡沫更大,向我们揭示出更多问题,拖欠货款的真实原因,不是说这些人恶意赖账,有一种是自我保护,特别是有很多人利用泡沫来掩护高价套现的事实。
总之,我们这个市场充满了风险,有这么多的风险,为什么大家还愿意参加呢?人们之所以不管某件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额的价格去购买,是因为他们相信总会有一个下家出更高的价钱接手,也许这就是很多人奋不顾身地参与艺术品市场的原因吧。
(刘尚勇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系作者在芷兰雅集文化月谈讲座上的发言,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