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提的是本届奥斯卡的怀旧之风。被提名的热门影片对早期电影历史不约而同的致敬尤为令人惊喜。当胶片遭遇数字,“后《阿凡达》时代”3D视觉技术席卷全球, 《盗梦空间》将电影叙事时空再度扩展,各种视觉奇观轰炸银幕。在这个技术“喧嚣”的年代,似乎没有谁愿意为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商业利益稍作停留,于是这些来自新技术时代的怀旧情怀,就如同礼物一般,在发掘和修复被遗忘的影像时,得到了来自早期电影的魅力与能量。
《雨果》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美国国家影评协会的主席安妮·舒胡弗说:“那是一部献给早期电影的礼物。 ”影片改编自布莱恩·兹尼克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 。讲述巴黎火车站的孤儿雨果与伙伴伊莎贝拉的探险之旅,巧妙地融入了早期电影大师梅里爱的跌宕人生,将导演对早期电影艺术的敬意转化为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演绎出一段华丽而珍贵的无声电影史。
在数字技术冲击传统胶片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刻,马丁·斯科塞斯选择用自己的第一部3D电影向电影的诞生致敬,意味深长。同时,他也通过早期电影的创造性赋予了3D电影前所未有的“艺术感”。在《雨果》中,这种跨时代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非常奇妙。许多历史上早期电影的镜头得以重现,但并非梅里爱作品的胶片残影,而是通过3D镜头再现早期电影先驱们如何创作与拍摄电影的过程,这是马丁最擅长的历史题材,他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大气而动情地呈现出这一段历史。影像带领观众回到《月球旅行记》 《海底两万里》 《日蚀》 《仙女国》等作品的拍摄现场,与梅里爱一起体验各种电影技法带来的新奇感觉。借助梅里埃的回忆,观众还能首次在3 D银幕上看到那些经典的默片镜头:包括《火车进站》 《工厂大门》 《火车大劫案》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寻子遇仙记》等等,这全然是一场对电影纯真而执迷的情感表达和献礼,是对电影幼儿期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致敬,超越教条与理论的纯粹与激情,相信也能引起每一位热爱电影的观众的共鸣。
继斯皮尔伯格的3 D动画《丁丁历险记》上映之后, 《狮子王》《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也纷纷推出3 D版本。 《雨果》被誉为拥有迄今为止最出色的3 D效果,也获得了奥斯卡众多技术提名的垂青,影片的视觉震撼可见一斑。但更可贵的是,影片的3 D效果被导演内化于传统的电影技法中,而非炫技式地呈现,在拓展画面纵深感和空间连贯性的同时,始终为画面叙事服务,并无喧宾夺主之嫌。同时,儿童、家庭类影片也是69岁的马丁在舍弃了《出租汽车司机》 《愤怒的公牛》 《纽约黑帮》 《无间风云》等充斥男性荷尔蒙元素后的首度尝试,他力图将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史的挚爱包裹以“儿童片”糖衣传达给年轻观众,而这次通过儿童视角对早期电影进行的新奇探索也必定非常精彩。
《雨果》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