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致敬,影片《艺术家》则索性以黑白默片的形式,回顾了上世纪20年代末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那段电影历史。这部所谓的“逆时之作”在数字技术“喧嚣”的当下潇洒地褪去了声音和颜色的依附,以更纯粹的形式带领观众穿越光影。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大胆尝试,也是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向电影特殊的致敬。 《艺术家》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赢得了最为热烈的掌声,国际影坛好评如潮。
虽然是彻头彻尾“法国制造”,《艺术家》看上去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好莱坞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默片。故事发生在好莱坞默片向有声片过渡时期,风光一时的默片明星乔治在电影变革和经济大萧条的双重打击下,一蹶不振。幸得曾经的影迷、如今的有声片女星佩比帮助,走出低谷,重回大银幕,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星的诞生》 《雨中曲》等好莱坞黄金时期经典段落的影子,导演甚至直接将乔治作为影中影的电影主角放进了1920年的默片《佐罗的标记》中。简单的人物设置和情节铺陈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好莱坞黄金时期的故事结构特点。
男主角让·杜雅尔丹的表演也为这部充满了怀旧气氛的电影锦上添花。他不仅在外表、神态、气质各个方面都很接近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男星;没有台词,只靠表情和动作的表演,却十分精准地把握了默片演绎的精髓,你甚至能从中发现金凯利、吉尔伯特·罗兰的影子,这种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对早期电影人的致敬。导演迈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我一直对19世纪20年代的默片电影有着狂热喜爱。那是一个电影刚刚诞生的年代。 ”面对屡屡失去投资的窘境,他自己也承认,这并非是一部符合市场预期的作品,而更像是自己的一个梦想。
迈克尔对好莱坞古典主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早期电影精华的提炼浓缩令人赞叹。在接受国外媒体专访时,迈克尔透露,自己为拍《艺术家》 ,观看了大量默片、阅读了大量电影史以及默片导演、制片人和演员的传记,而在影片的故事和角色设计上,灵感也是来自道格拉斯·范朋克、琼·克劳馥、葛洛丽亚·斯旺森、葛丽泰·嘉宝和约翰·吉尔伯特等默片明星。 《艺术家》完全采用了好莱坞的传统叙事手法,综合了当时好莱坞的各种电影类型,包括歌舞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将电影艺术创作和商业素材完美结合,力图在形式与细节上追求完美,以此向好莱坞黄金时代表达一种遥远的敬意。影片结尾所有人物的“有声化”或许也传递了这种过去与现在的美好关联。
《雨果》和《艺术家》作为本届奥斯卡的两大热门影片选择了以“最先进”与“最传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致敬历史。当怀旧成为本届奥斯卡的一个潜在主题,提名最佳女主角的《我与梦露的一周》借劳伦斯·奥立佛当年与玛丽莲·梦露拍摄《游龙戏凤》时的经历,回顾一代好莱坞女星的风采。伍迪·艾伦也放下身段让作为现代作家的男主人公在《午夜巴黎》穿越到“巴黎的黄金时代” ,阴差阳错地与艺术大师海明威、菲兹杰拉德、达利、斯坦因、毕加索等零距离交流。技术主义时代对早期电影的频频回眸,是新技术电影对传统电影的虔诚致意,也是当代电影人对于电影历史和未来的一种思考。
《艺术家》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