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剧本为红军藏民独立师立传
作者:本报驻四川记者 邓风 江永长 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用剧本为红军藏民独立师立传

——访藏族作家牟子

  本报“重走长征路”四川采访组结束了在阿坝州的采访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进入甘孜州。甘孜州的丹巴地区是红军长征时经过四川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在丹巴县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也参观了一些红军遗迹,其中最吸引我们的是丹巴藏民独立师。丹巴藏民独立师是丹巴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自己的武装,是红军中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队伍。听说藏族作家牟子长期关注这段历史,并写了关于藏族独立师的电视剧本,这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采访组回到成都后,我们对牟子就藏民独立师和他的电视剧本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关于藏民独立师的剧本的?创作这样的剧本基于怎样的考虑?

  牟子(以下简称“牟”):我曾供职于丹巴县广播电视局、文化局、县政协,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丹巴嘉绒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研究,并出版了多本著作。近来,我开始系统地发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故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深入挖掘、收集、研究有关藏民独立师和师长马骏的历史资料,并写了电视剧剧本。我研究当年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并不是仅仅想给游客在旅游的途中增添几个有趣的故事,而是要传播红军的精神,这是藏汉两个民族共同携起手来,打击反动派,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这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民族团结政策。

  我的这个剧本叫《独立师长》,是一部20集的电视剧本。它以独立师师长马骏为主要人物和线索而展开,既有悲壮的战斗故事,也有缠绵曲折的爱情。剧本部分再现了70年前那段真实历史,是一部弘扬正气,宣扬民族团结,讴歌红军高级藏族将领的主旋律剧本。目前该剧由成都军区、北京满堂红影视中心、金编钟影视公司等单位投拍,估计今年能够与观众见面。

  记:你是何时开始研究这段历史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关注这段历史并要写他们?

  牟: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在白盖山(丹巴县的一个山)修农田水利设施时就听农民们讲马师长的传奇故事,讲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心地善良,怎样带领穷苦的广大藏民反抗土司头人的压迫。后来又听母亲讲马家信奉天主教,马师长还读过书、能识字。在那个年代,生长在大山沟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读过书、有文化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更增加我要去研究他的兴趣,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创作题材。可以这样说,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是我幼小心灵里的长期积累,我必须要写它。

  记:文学作品创作中写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特别是革命史都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牟:回望这段历史时我们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首先是充分尊重历史,保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保证马骏真实性格的完整,用历史事件中的重大战役来创作、提炼马骏的形象,在保证主体前提下重新组合人物形象,使其多面、复杂、鲜活。在刻画马骏的具体性格方面,我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来写他与国民党、土司、袍哥相互利用斗争的交叉关系,以及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悲壮的战斗中,最终成长为一名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过程,当然这也是剧本创作中的一个看点。马骏形象在我头脑中的逐步丰满,是我多年来跑遍了我们丹巴的乡村采访、查阅收集史料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采访到了当年帮助李先念部队强渡大渡河的老者;参加过当年战役的马骏部队的老红军;见过马骏本人和了解他们家族的当地老人等。可以这样说,在采访中有时我心潮澎湃、热血喷张,有时我泪流满面、心酸沉思。所以在最后的创作中藏民独立师和马骏的形象已了然于胸,一气呵成!

  记:你认为藏民独立师在红军长征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在民族团结方面所作的贡献在哪里?

  牟:独立师存在期间维持丹巴地区的治安,协助苏维埃政府筹集粮食和物资,打击地方反动武装,配合红军主力作战等,对红军的贡献极大。他们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张和领导,在共产党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第一支少数民族革命武装队伍,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基本体现,也反映了广大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并肩作战,打倒反动派的决心。

  记:你写这个剧本有哪些现实意义?

  牟:首先是塑造了一个藏族将领,而且还是红军的高级藏族将领,它体现了藏族人民早期就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们热爱共产党,并在革命中涌现出来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壮的故事,也是中国革命史的缩影,记住他们,歌颂他们就是弘扬我们民族正气,记住这段历史就是弘扬红军精神。其次,就是民族团结。藏汉民族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整个剧本积极贯穿民族统一的思想,突出民族统一战线和贯彻国家统战政策。

  希望这部作品能受到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