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英雄夺险桥
——泸定桥采访记
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雕塑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沿着激流奔涌的大渡河一路南下,本报重走长征路四川采访组终于看到了举世闻名的泸定桥。
为什么说红军是“飞夺”泸定桥
据陪同我们采访的泸定县委宣传部干部彭晶介绍,泸定桥1705年动工修建,桥身由13根长100.67米的铁索构成,其中9根为桥面、4根为两侧扶手。 13根铁索共有12164个扣环,重量达到21吨。可以想象当年在这样偏僻的大山中修建泸定桥是多么的艰难。
但比修建泸定桥艰难万倍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已经是下半夜两点钟了,刘伯承总参谋长仍兴致勃勃地要我带他和聂政委去看泸定桥。我提着马灯,陪着他们从桥东走向桥西。刘伯承总参谋长对每根铁索甚至铁环都看得十分仔细,好象要把整座泸定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桥西折回桥中央的时候,他停住脚步,扶住桥栏,俯视大渡河的急流,着力地在桥板上连蹬三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讲解员黄兰峻饱含感情的解说中,杨成武的这段回忆让我们体会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千难万险以及胜利之后的无比自豪。
“哪管寒烟照柳条,歼仇灭敌怒火烧。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站在泸定桥头,更能体会到魏传统写于1979年的这首诗的深意。面对铁索桥,俯瞰大渡河,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在我们的眼前浮现: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急行军直取泸定桥,守敌将桥板大部分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22名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
在泸定桥桥头,我们邀请来自葡萄牙的三位游客与我们一起戴上红军帽合影。由于找不到翻译,我们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但从他们兴奋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红军的熟悉和尊敬。彭晶说,来这里参观的外国游客很多,这说明红军的故事在国外影响很大。
“为什么叫‘飞夺’?因为红军一天走了240里,两天的路一天就走完。最近有一个军校的参观团来这里寻访红军足迹,我问要是他们能不能创造这个奇迹。他们回答,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也只能走一半的路程。通过这种对比,你们就可以想象红军当年是如何英勇。”在离泸定桥不远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黄兰峻这样回答我们的提问。
永远铭记“ 5·29”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包括一个纪念碑和一个纪念馆。纪念碑1984年筹建,1985年5月29日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时奠基,1986年落成。杨成武等30多位老红军出席奠基仪式并在纪念碑周围种下松树。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碑体内分8层,置尼玛泽仁等画家的壁画11幅,碑顶远眺,泸定全城尽收眼底。碑前有两个高4米的正在冲锋的红军战士铜像。纪念碑下还有地下室,设有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展览。
黄兰峻介绍说,整个纪念碑造型都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时间有关。从整体上看,纪念碑是铁索链抽象造型,同时也是5、2、9三个数字的变形,寓意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时间是5月29日;纪念碑碑顶到奠基石的高度是35.529米,同样寓意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时间是1935年5月29日;纪念碑基座有2个平台,上面一个平台有5级台阶,下面一个平台有9级台阶,也暗示了5月29日。从侧面看,整个碑体又是一支枪口向上的手枪,寓意红军将士的战斗精神,体现的是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这是全国惟一一个由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题词的纪念碑。它的碑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侧面的碑铭由聂荣臻同志题写,十分珍贵。”我们一边听着黄兰峻的介绍,一边肃穆地瞻仰纪念碑。
22位勇士只有5位留下了姓名
纪念馆的正面,左边的圆形屋顶是彝族民居造型,中间大门为藏族民居造型,右侧为吊脚楼造型,表达的是各民族大团结的主题。整个纪念馆以红一方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核心进行布展,同时体现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这是我们整个采访途中最完备的纪念馆,但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飞夺泸定桥的有关情况。
纪念馆一楼大厅中央,立着一个由22根石柱组成的方阵。黄兰峻介绍说,这里纪念的是飞夺泸定桥的22位英雄,每一根石柱代表一位英勇的红军战士。每根石柱都是下面粗糙,上面光滑,寓意经过革命斗争的打磨最终得到升华;每一根柱子的纹路都不一样,寓意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最终都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22根柱子上,只有5根上刻有名字,因为只有5位英雄留下了姓名;只有一根上有头像,因为只有一位英雄留下了照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五个名字:刘梓华、廖大珠、李友林、王海云、刘金山;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没留下姓名的英雄。
石柱只有22根,但我们感受到了千军万马奔腾急的气势;石柱沉默不语,但我们感到了英雄的心跳。“在长征中,没有一次战斗或地方可以同泸定桥相比拟,我为飞越大渡河以及赢得这一胜利的红军男女战士而欢呼!”美国著名作家、《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索尔兹伯里的留言,也说出了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心里话。我们为红军欢呼。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