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 军旅雄风
——军队书法艺术概述
毛泽东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舒同
自古以来,军人便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吴子·论将》)从冷兵器到热核时代,军营里造就了不少书法大家,从李斯、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岳飞以降,到现代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他们既是军事家,又是书法家。不仅善于用兵、也深谙书法,既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又可挥毫泼墨于方寸之间,而尽显英雄本色,故康有为有“书道犹兵也”之谓。而王羲之说得更具体:“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摇摇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便是书中“兵法”。书法如兵法,作书如同作战。毋庸置疑,军人这种特殊的职业性质为造就军旅书法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十年间,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中国的书法处于一片空白,几乎到了衰亡的地步,既无代表性人物,也无标志性碑帖。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书法才慢慢地恢复青春,有些活力。尤其是最近的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书法才又一次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大有气贯长虹之势,迅速得到发展,才有了今天一个又一个书法比赛、一个又一个书法展览呈现在大家面前。纵观书法的兴衰史,无不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史。书法的繁荣,也就意味着国家的繁荣,反过来国家繁荣又带动着书法的繁荣,所以军队书法的创作,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和整个中国书法在现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它在中国书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这里所要界定一下的是,军队的书法创作在改革开放以前同整个中国书坛一样处于一个空白期。在战争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可能有什么书法创作。所以在这里要谈的军队书法创作,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到现在20多年的书法状态。
纵观中国书协成立以来的20余年中,书法艺术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产生了各种风格流派,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彩纷呈的优秀书家。书法艺术在军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军旅书法家更是中国书坛上的一支劲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国书法的发展与变化,部队书法的创作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学术品位的大型展览中,部队书法作品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令人信服和赞叹的。而且,每次全国书展中都会涌现出军队作者的新面孔、新面貌,充分显示了部队书法的繁荣景象和勃勃生机。
正气、阳刚、规矩、创新:军旅书法特点鲜明
纵观军旅书法家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正气昂然。以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为己任是军人的天职。这种崇高的职业性质必然体现在军旅书法家的情感中。近年来,在全国全军的重大书展中,军旅书法家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大唱正气歌,把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无限爱戴之情融入书法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作品博大雄浑、壮阔磅礴,表现出人类顽强不屈、进取豪迈的精神,给人一种正气昂扬、健康向上的鼓舞。
阳刚之气。俗话说“军人是钢铁的性格”,处处是朝气蓬勃的阳刚之气。这种特殊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军旅书法家的心灵,也必然呈现在其笔端,故其用笔刚劲有力,雄强果敢,给人一种意志坚定、纪律严明、勇往直前的力量感。军旅书法家的作品颇有一股壮气、豪气、磅礴大气、阳刚之气,构筑出一个刚健、雄强、凝重、浑朴的艺术世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规矩严整。从古到今军队有着铁一般的纪律。而军旅书法家们的作品无论从执笔、结体、布局也都有着严格的规矩。书法是一挥而就的艺术,不得重复修改,落纸成形,如同作战一样,无论胜败不可重来。所以习惯军营生活的书法家,大都深知笔练千日、不可败笔一时的道理,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而且乐此不疲,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富于变化。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道为此,书道也为此。很多军旅书法作者也有这种感受:书法如兵法,贵在变化,精在用“兵”。纵观他们的作品,大都走过一段传统之路后,又大胆地扔掉“拐棍”自辟蹊径,从“有法”中求得“自由”的境界,在有法与无法、变与不变、师古而不泥古中求变化、创新意。
文人儒雅 英侠豪气:军旅书坛百家争鸣
每个时代和群体必有它的代表人物,当代军旅书坛亦然。如舒同、武中奇、李铎、夏湘平、张道兴等一批军旅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既深隐文人儒雅之风范,又力透英侠浩然之品性,使人赏之,可以于无形中得到高品位的升华,在观者与作品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沟通,而这品位的由来则归根于他们数十年火热军营的锻造与浸透。纵观他们的历程,有的带过兵打过仗,有的长期处在军事指挥位置上,有的长期从事军队文化或科研工作。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书法以传统入手,以兵法入书法,用兵法诠释并指导书法艺术创作,探索出一条属于军旅书法家自我的艺术道路,形成了军旅书法家鲜明的书风。
被誉为“红军一支笔”、“马背书法家”的舒同,不仅创造出了有独特个性的“舒体”,而且参与组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被选举为第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其书法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为本,参之以何绍基等诸家笔法。他兼擅各体,尤长行书,所作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画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在中国书坛具有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人物。
武中奇的书法是表现型的。奔逸的笔势,划沙折钗般的笔意,虚实相生的结体,磅礴放旷的韵律和强烈的笔墨张力使他的书法非常富于表现意识,无论是巨制佳构还是尺短矮纸,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真率、朴厚、开张的气象。
李铎几十年来独钟翰墨,孜孜以求,铸成了古拙沉雄、酣畅淋漓的独特书风,成为当代书坛极具个性及影响力的大家。其作品无论结体与线条,均不主故常,不假修饰而一任自然;同时注重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结字的腾挪变化,注重点画的纵横结合,注重情感和性灵的流露,使之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时代精神。
夏湘平、张道兴、李力生是军队的老书法家,他们影响和带动了一代军旅书法爱好者,成为军旅书坛之重镇。他们的作品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在视觉形象上以字形的动势、张力来获得审美表现的丰富,从而使作品具有特殊的意境与效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中国书协副主席的申万胜,是近些年来全军书法艺术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其于书法用心、用志、用情为著,对于书法艺术,不是普通的喜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爱、挚爱和酷爱。其作品十分强调对意趣的表达,注重对艺术中的“自由恣肆”精神及“内在精神现象”的表达。
李翔作为全军书法美术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以国画著称,其书法以章草为突破口,讲究格调的高古,线条的苍辣,着意在气息、韵致上下功夫,书风向着简约、凝重的方向发展。其书法作品不流于恣意的宣泄和气势外露的挥洒,而是将强烈的情感包容于深沉之中,表现出极强的艺术个性和品位。
军旅书法家中一部分老作者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和良好的创作势头,作品格调更加高雅,线条更为灵动,表现了较深的艺术造诣。张坤山、刘洪彪、孟繁锦的书法作品风格鲜明,摆脱了一般书家囿于一家一派而拘谨、僵化的通病,向往天真率意之大拙、大美,着意于作品中感情的宣泄和个性的表露,形成了以尚势书风为根基,以自我性情表现为旨趣的书法风貌。苗培红、卢中南、杨明臣的作品将典雅、飘逸的“中和”书风作为自己的追求,作品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在秀丽、雅致、恬淡中表现其运笔的熟练畅达与精致,于朴实中时见灵秀之气,展示给人的是一种自然与率真,作品不激不厉,从从容容,笔笔不苟,这在当今浮躁的书坛,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丁振来、李尚才的书作格调高华,能够在作品中行以己意,自出机杼,追求古朴大方,向往不事雕琢,表现出苍茫、古朴、稚拙之趣。
同时有一批富于潜力、勇于进取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军旅书坛日益活跃与奋发向上的书法氛围。他们既沉潜于传统,在历代优秀碑帖中游弋,又将艺术视角伸向现代艺术的思潮中,大胆探索创新,其作品大多频频出现于各种展事,且又各具特色。他们历经数年大展洗礼和多方锻铸,书风逐渐成熟,已成为当代军旅书坛之中坚。相对而言,王学岭、丘仕坤以楷书著称,或以欧、褚为主,或沉醉于献之玉版十三行,笔法细腻、精到,体势宽绰开合,笔力轻健,提、按、顿、挫清晰分明,晋唐遗韵较为浓烈;书法创作逐步形成了内秀外美咸备、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张继、赵山亭以隶书、篆书著称,在用笔上将方折厚重与隶篆圆转通融相熔冶,强调枯润的对比,讲究结字的朴茂,多见侧锋、露锋,在寓方于圆的用笔中传递出一种吞吐大荒的气概,从而一改古人隶篆书的匀圆流畅而为生拙老辣,为隶篆书用笔、结体演绎出一种新的格局。龙开胜、张维忠、李沾的作品注重作品格调的雅拙,注重情感的投入,强调碑帖的融合,结体新颖,格调高古,透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李有来、蒋金明、谢少承等人的书法一直在“二王”的帖派书风中探求,旁涉宋元名家,注重笔法的精到和对线条质感的把握,尤其追求作品气息的畅达、格调的高华,作品有清逸之气和虚和淡雅之境。苗再新、李洪海、高军法行书轻巧、安适,风致高远,跳荡跌宕,笔法参差错落,老成持重。钟显金、汪德龙的作品将碑版中犀利遒劲的点画、奇崛恣肆的结体与秀隽飘逸的帖学特征相糅合,在疾涩中表现了一种凝练的风韵。颜振卿、倪进祥的作品,以“拙中含雅、文朴相融”的审美态度进行互为补充,写得满纸风神,雅致有趣。丛荣启、崔永波的作品以“清”、“逸”、“静”作为其书法审美的基本倾向,并以简静冲和、清畅温雅的艺术风格保证了字里行间的虚灵之气。陈扶军书法则在古拙童趣中见真性,于大气磅礴中见率意,大刀阔斧,率直天真,别具意趣。
将军书法家是军旅书坛中的特殊群体,康成元、黄新、李俊琏、袁伟、杨旭华、余明海、殷宝洪、孔见等将军的书法作品浑穆中见精神,迟滞中显底蕴,线条老辣、遒劲,金石气息浓烈,于轻灵的挥洒中展现出作为领导干部缜密的才思。
此外,有许多部队培养的书法家现在已转业到地方成为中国书坛响当当的中坚力量。中国书协副秘书长陈洪武、张旭光、吕如雄就是部队转业的书法名家,还有管峻、李双阳、王卫军等许多青年才俊都是军队培养的极有实力和影响力的青年书家。所以部队又是一所培养书法人才的大课堂。
注重格调:学术展览异彩纷呈
近年来,在全军组织的书法展览中备受关注的,是全军第三届书法展览和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展览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既可看出军旅书家对古老书法艺术传统的有力继承,又能深深体验到他们在火热军旅之余对书法的苦苦探索精神,年轻作者与中老年书家同台竞技,各展风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貌,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军队书法的艺术风采。纵观这两次展览,所展出的军旅书法作品大致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风格异彩纷呈。或以帖学为主,以“二王”一路为主线,讲究用笔法度,散淡飘逸,隽秀典雅;或以碑版为强,抽绎碑的凝重与古朴,书风生辣朴拙,雄强厚重;或走碑帖融合之路,将碑之苍茫、野趣与帖之娴雅空灵有机结合,注重侧锋之运用,笔力峻健,以奇险取胜,以拙朴为美。二是形式感强烈。红线打格、段式创作、色宣做旧、闲章装饰等形式竞相运用,展览视觉效果强烈。三是追求独到的语言。展览作品在技法语言上都各有自身独到的追求与理念,讲究技巧的锻炼,注重格调与情趣的把握,努力创新。
就展览而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展览,展示书法艺术的魅力,鉴身心,纠时弊,倡文明,从而提高作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展览作为行为本身是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更是稍纵即逝,但它的精神内涵和意义却是令人咀嚼和耐人寻味的。全军第三届书法展览、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展示了军旅书家的发展高度和创作走向,显示了内在精力和令人振奋的消息。军旅书坛近年来表现出的张力和潜质,也得到了中国书协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扎根传统打造精品:军旅书坛任重道远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是部队书法的独特优势和一贯作风,它在推动部队书法的提高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对部队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激发了部队书法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为了促进全军书法创作,每次国展之前,总政宣传部都要举办短期研修班,请名家授课指点讲评,这种集创作和研讨于一身的办法,使部分优秀的军队作者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国内书坛创作现状,便于把握和选择自身创作方向,在理论修养上有所提高,这种相对集中的交流观摩,面对面的切磋研讨,开拓了思路,提高了鉴赏力,升华了艺术思想,大大提高了军旅书法的理论和创作水平。
截止到2006年,全军共有中国书协会员400多名,陆续有近20人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20余人担任省市书协领导职务。20余年来,全军举办的各类书法展和各大军区、各兵种举办的书法展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仅近年来各兵种陆续出版的书法书籍就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尚不包括书家个人的出版物。书法在部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历来为广大官兵所喜爱,当前已成为军队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虽然当前军旅书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有的作者缺乏明晰的追求路向,仓促成形;有的取法不高,忽略了精品意识;有的书风受今人影响过大,碑帖功夫不足等都有所体现。而且整体上存在着理论匮乏,批评失衡的现象。好在对于一个拥有几百万将士的群体而言,聚集着大批书法爱好者,具有较强的内在潜力,其广阔前景无可限量。
古人云:“兵者以武为精,以文为种”,在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努力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师自然造化,悟民族精神,是对每位文化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全军将士的要求。军旅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军旅书坛任重道远。期待更多有志之士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扩展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书法工作者的文化涵养、艺术素养和道德修养,扎根传统,架构体系形成特色,打造精品,坚持以群体的合力推动军旅书法活动,积极发挥军人特有的坚韧、果敢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相互激励,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深化艺术创作内涵。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部队中必将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军旅书家,令当代书坛刮目相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李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