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昌:与红军烈士长相守
作者:黄先荣 杨方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茫茫鄂尔多斯高原上,有一支叫达尔扈特的守陵部落,他们是“世袭”的成吉思汗陵寝的守护者;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陵墓,也有一家人世世代代地为其看守;在黑龙江省逊克县金训华墓地前,一位叫陈健的知青三十六年如一日地陪着他……这些,都曾震撼过我们,也曾感动着中国。

  刘福昌,一个曾经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自参与了辽沈、淮海和渡江战役的老兵,从1971年起,他又投身于自己人生的另一个岗位——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35年来,他就这样忠诚如一地守候着……

  红军长征时的鲁班场战斗,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三渡赤水河之前的一场关键性战斗,毛泽东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决心打鲁班场之敌,为全军佯动示假隐真创造条件。由于敌人先于红军四天到达鲁班场,修碉筑堡,挖壕布网,红军于1935年3月15日发起总攻后,战斗打得并不顺利,伤亡惨重,许多年轻的英灵倒在了这片土地上。时年16岁的刘福昌亲眼目睹了这场激战,为红军战士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感动。战斗结束后,他也和鲁班场许多人一起,不顾身家性命,自发地将红军烈士遗体作了掩埋。

  鲁班场战斗虽然伤亡很大,但它却为红军三渡赤水、调动敌军、以假乱真、跳出重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3年,仁怀县(市)人民政府即在鲁班场晏家堡修建了红军烈士墓,清理和归葬了450多位烈士遗骸,并让这里成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重要基地。

  1954年,刘福昌从部队复员回乡,担任小水乡武装部长,上任不久,他感到自己文化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主动辞职回乡务农。1971年,刘福昌被区、社政府安排到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做一名没有编制的工作人员。从在陵园栽植一花一木、打扫卫生开始,到守陵护陵,接待讲解,刘福昌成为红军烈士最忠实最贴心的守护者,这一干就是35年。

  从他接手工作开始,烈士陵园就有规有序干净卫生起来,显出了庄严与肃穆。刘福昌每天庭扫,整树修枝,就像常常和光荣献身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们对话一样。他也在日积月累的仪式中把鲁班场战斗始末、细节和自己当时亲见的情景,向数不清的拜谒者讲述、倾谈。如今,老人已经87岁,仍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还能搬动园内60斤重的水泥石凳。老人不无自豪地认为,他是托了红军英灵的福气!老人对名利淡泊如水,而对红军英烈们的坟冢却特别珍爱。老人在这个红色墓地上曾经接待过老红军张震、陈昌奉和将军邢世忠、裴怀亮,接待过全国各省市的旅游参观者和重走长征路的英国人、法国人,接待过国防大学、成都军区、昆明陆军学院等到陵园举行实地战例教学的官兵,他手上的这块新表,就是上将邢世忠赠送的。

  老人家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真诚地表达了与红军烈士“长相守”的心愿。我们所以尊敬他,不是他干了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业,而正是他对看守红军烈士陵园这一工作恪守不渝的情怀……

刘福昌在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坚守35年 郑义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