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出产的地方一片青山绿水
中国茅台酒的美名天下知闻,早在长征时期,它与红色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原遵义市旅游局局长黄先荣介绍,老红军成仿吾的回忆录《遵义》专门写到了茅台:“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与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往里看,只有一些很大的木桶与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关于使用茅台酒擦脚疗伤的历史故事,当年曾被国民党以“红军用茅台酒洗脚”的假新闻进行恶意炒作。他们大造舆论,欺骗群众,指鹿为马,诬蔑红军在茅台酒池中洗脚,洗澡。殊不知茅台酒是没“池”的,茅台酒在历史上和今天的烤煮过程中,除了特殊的勾兑工艺别人无法克隆外,它一般程序上的酿造只用甑子和窖池两大器具,而窖池是用于窖酒糟的,根本没形成“酒池”,不可能洗脚,洗澡更不可能!
当时,身居国民党要职的老同盟会员、老教育家、诗人黄炎培先生一看到这些驴唇不对马嘴的报道,哑然失笑,他虽然不了解茅台酒是否有“池”,但他相信红军中不乏有识之士,决不会去糟蹋美酒的,黄炎培先生当即写了一首《茅台诗》反讽国民党:“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陈毅元帅读到黄老的《茅台诗》后,十分钦佩黄炎培先生仗义执言的大家风度。后来,陈毅元帅当上了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邀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先生在南京借酒叙情,并口占《金陵重逢饮茅台》两章:“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几杯。”“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喜宾冒雪来。服务人民数十载,共祝胜利饮一杯。”
黄炎培先生听后,激动不已,立即依韵和诗一首:“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人来。消灭江山龙虎气,为人服务共一杯。”
酒助诗兴,诗中说酒,两人围绕“红军洗脚”这一假新闻而展开的对茅台酒抑扬顿挫的畅怀,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又如轻歌曼舞,玉润珠圆,成为文人骚客品味茅台、交流情怀的经典之章。
红军进军贵州,一路上纪律严明,对百姓和私营企业都严加保护,秋毫无犯。进入仁怀境地,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便下发了关于保护中国品牌民族产品茅台酒的布告,严令部队注意不要随便进厂,也不能不掏钱去干喝干饮。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其他领导到了茅台,部署渡河战略。会上周恩来还宣布:“茅台酒是名扬中外代表我们中国的美酒,各军团都要号召不准擅自进厂内,为消除疲劳或擦脚洗伤,必须拿钱购买,一定要保护好私营工商业。”
最有说服力的是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做了深入调查写出来的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在书中,索尔兹伯里这位举世闻名的新闻记者和战地作家始终真实地考察和记述了红军对茅台酒的保护,而且也戳穿了一些对红军的恶意中伤。他在《牵住蒋介石的鼻子》一章中写道:
“……接近茅台时,红军看到了一些小酿酒坊,每家作坊里都有铜做的大蒸锅,鹅脖状的管道和发酵缸,一种无色透明的烈性酒就是在这样的作坊里酿造出来的。
……据传说,当时那些稚气未消的红军战士不知什么是茅台酒,他们涌入街区两侧的酿造作坊,用茅台酒冲洗他们疲惫和打了泡的脚,以至酒汇成河,流出作坊,淌入泥沟。也许,编造这个荒诞的故事是为了表明红军的清教主义。实际上,部队是禁止进入茅台酒作坊的。”
长征途中的红军转战仁怀三次,但总体上讲时间并不长,这支人民自己的队伍所到之处,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和恶势力,解放和救济了被压迫的老百姓,唤起了他们的觉醒,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因此,这支队伍赢得了人民的由衷热爱与拥护,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保护它、支援它。仁怀人民编唱了许多红色歌曲,口口相传保留到今天。其中一首《三杯美酒敬红军》就生动地反映了茅台酒与红色文化的紧密关系:“一杯美酒敬红军,红军喝了有精神,北上抗日信心大,展望前途更光明。二杯美酒敬红军,红军喝了往前行,临别之时握住手,英勇杀敌立功勋。三杯美酒敬红军,红军百姓心连心,今日亭前把酒敬,不知何日才回程。喝完美酒要起身,红军兄弟把誓明,此番前去打日本,解放天下受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