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迅速发展,迎来了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和产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对于中国流行音乐,这是港台流行音乐获得全面发展并全面进入内地的时期,是内地流行音乐再度崛起到获得全面发展的时期,更是亚洲范围内大华语歌坛格局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全球流行音乐逐渐步入大集团化、全面资本化和面临全新挑战的历史时期。其间,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观念更加色彩纷呈,莫衷一是,并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调整。
1977年起,少量港台流行音乐已经通过广州进入内地。 1979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独家垄断内地唱片生产和发行的格局解体。内地开始大规模生产流行音乐。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没有多久即生产800万盒盒式磁带,其中采录了几乎所有内地已经成名或小有名气的歌手。与此同时,伴随盒式录音机的引进,刘文正、邓丽君等歌手的盒带开始流入内地,引发了内地听众的强烈追捧。1980年,台湾校园民谣风靡内地。内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开拓时期。
和过去比较,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港台音乐的流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早期尝试而引发的观念冲突相当激烈。与此同时,不仅对于流行歌曲的题材、体裁有争论,内地歌手开始尝试流行唱法也产生了争论。然而,这些讨论和争论更多地只是局限在少量的报纸和刊物上进行,而对日益发展中的流行音乐产业以及大众音乐生活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自1979年到1984年,全国成立的音像出版单位就达300多家。各个出版单位大多又集中力量生产流行音乐。此外大批词曲作家也开始了流行音乐写作的尝试。对音乐人来说,流行音乐是吸引他们、能使他们实现自己追求的新时代的音乐;而对音像出版单位来说,流行音乐就是当时最大的利润来源;对听众来说,尽管也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但绝大多数年轻人对于这些前所未闻的音乐有着极大的热情并趋之若鹜。
经过数年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争论渐渐淡化。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了香港歌手张明敏和奚秀兰,预示了国家政策对流行音乐的认同。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和奚秀兰演唱的《阿里山情歌》不胫而走,更说明了流行音乐这种形式在听众中受欢迎的程度。1985年,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举行“南腔北调大汇唱”音乐会,将流行音乐形式与传统戏曲、民歌相结合,取得成功。中央电视台“九州方圆”栏目采用流行歌曲为主题曲。198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首次设立“通俗唱法”,同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首届全国民歌通俗歌手大赛”。而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则是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公司和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共同主办、献给世界和平年的首届中国百名歌星演唱会《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上,一批内地原创作品特别是《让世界充满爱》(陈哲、王健、小林、郭峰词,郭峰曲)和《一无所有》(崔健词曲)以及一大批青年歌手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这宣告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全面崛起。
此后,关于流行音乐的美学观念的讨论则在某种程度上由理论界转到了实践界。1987年,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组织了为期一年之久的音乐沙龙。在这些活动中,热衷于流行音乐的词曲作家、歌手、编辑们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有几个:一是内地是否应当追随港台歌曲的创作道路;二是如果不走港台之路,内地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当走哪样的路。在当时,即使是年轻一代的音乐人也大致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当向港台学习,写“喜闻乐见”,也就是抒情性、娱乐性要强的作品。另一派则强调流行音乐的文化意义。
历史做出了选择,继崔健的《一无所有》获得广泛好评后,《信天游》(刘志文、侯德健词,解承强曲)又大获成功,其创作理念也得到了不少音乐人的认可。此后,一批风格相近的作品相继问世并获得成功,这就是内地歌坛第一次原创歌曲的高潮期——“西北风”时期,由《黄土高坡》(陈哲词、苏越曲)中的“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而得名。相应的作品还有《心愿》(任志萍词、伍嘉冀曲)、《我热恋的故乡》(广征词、徐沛东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林汝为词、雷蕾曲)、《我心中的太阳》(李文歧词、李黎夫曲)等。
“西北风”歌潮的美学观念是明确的。这就是歌词上的文化批判意识,音调上主要使用北方慷慨悲凉的音乐素材,编曲和演唱上则借鉴摇滚乐的形态和技法,追求一种大感觉和大力度。某种程度上,“西北风”是当时的音乐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摇滚乐文化的自觉吸收。同时,它也适应了那个时期大众心理上对于改革开放事业所抱有的希冀、期待、渴望。然而,“西北风”所承担的文化意识过于凝重,以至于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自身陷入了逻辑悖论。在试图批判传统的同时又摆出了传统的权威口吻,而这种态度在音乐上特别是大众音乐上是不可能持久的,特别是它不可能极快地适应急速发展中的社会生活及其导致的大众心态的变化。所以,不到一年,即1988年中期,歌坛就出现了以劳改歌曲、知青歌曲、调侃歌曲为主流的“俚俗风”,同时,齐秦的《狼Ⅰ》和苏芮《跟着感觉走》的正式引进,使齐秦的歌立刻获得青少年的狂热认可,苏芮的歌和“俚俗风”一起则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就随着《跟着感觉走》的流行骤然而退。而随着港台版的正式引进,中国流行音乐就进入了港台、内地、东南亚流行音乐鼎足而立、碰撞交流乃至融合互动的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界最重要的变化是娱乐业的大幅度发展。它典型地表现在卡拉OK产业在内地的飞速发展、明星包装制的全面引进特别是媒体的娱乐化这样几个方面。这一切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三年内完成。
由此给中国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多元的。首先,原先相对隔离的香港、台湾和内地歌坛开始置身于越来越同一的大文化环境中。其次,由此产生的观念冲突和市场化选择越发激烈。第三,随着娱乐业的进一步发展,东南亚流行音乐(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流行音乐也大量渗入。
20世纪90年代初,一方面是内地歌坛的暂时低迷,一方面是港台歌曲和歌手全面进入内地。港台歌曲和歌手很快吸引了年轻的一代。这就给内地流行音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以广州为基地的音乐人采取顺应港台的态度,努力学习现代歌手包装技术,同时也尝试改变“西北风”时期的创作思路,转向都市题材,转向更贴近青少年审美需求的创作方向。以北京为基地的音乐人在对此保留一定抗拒态度的情况下开始出现多方向的分化。一部分力图在学习现代包装技术的同时保留文化意识,一部分转入刚刚兴起的电视剧音乐创作,一部分进入同样兴旺一时的晚会歌曲创作。而摇滚乐则在崔健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探索和试验。
从1989年起,全国广播系统陆续建立了流行音乐专题节目并开始设立排行榜,电视系统也陆续开辟流行音乐专题栏目。在1993年后,由于改革开放的继续推动,中国的大众娱乐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特别是内地也从此进入一个再次高速发展的时期。香港方面流行音乐正处于“四大天王”势不可当的火爆期,台湾方面则是原创音乐人才辈出的时代,内地歌坛则经过几年的再酝酿,特别是在以全国各地纷纷设立旨在支持推动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的“原创音乐排行榜”的支持下,以“包装歌星”为主要手段,迅速打造了一批新歌手和新作品。1994年,在南京音乐台举办的台庆活动上,这批歌手和作品集体亮相在题为“光荣与梦想”的大型演唱会上,史称“94新生代”的又一代音乐人和歌手们宣告崛起,这也是内地歌坛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观念既有强烈的分化态势,也有相对丰富的发展。在台湾音乐人的介入和帮助下,内地摇滚乐也获得了一段良好的发展,摇滚乐手们乐于强调文化上的叛逆性,也得到了不少青少年的拥护和乐评人的支持。而都市民谣强调的亲情、乡情,校园民谣所特有的“70年代人”的狂热、温馨、理想主义、伤感主义也各自有自己的天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流行音乐整体上又进入了一个分化、探索、略显低迷的阶段。无论是作品还是歌手较少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那样集体出场的状态。与此同时,“日流”和“韩流”却日益兴盛。这在某种程度上既与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漫文化在全球的强势发展有关,也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生活有关。更年轻的“80后”开始成为流行音乐主要的消费群。而他们大部分的童年期是在日本动画、漫画和游戏的熏陶下度过的。这种情况越接近世纪末就越明显。这使得无论是音乐人自身还是乐评人都越来越难以应付。由年龄决定的“代沟”现象在歌坛上显得格外明显。“三年一代人”已经成为业界和教育界的共识。从而,对待“日流”和“韩流”的文化现象,中国流行音乐界已经陷入了强烈的“失语症”。自从世纪之交开始,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流行音乐界已经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来说,有三个关键词最为重要。它们是网络音乐、数字音乐和选秀。
网络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同步。1997年,音乐人陈哲即建立了第一家音乐网站。到2000年,全国已有各类音乐网站数百家。同年,北京喜洋洋唱片有限公司第一次与新浪网合作在网站上推广卢庚戌的新歌《蝴蝶花》。2001年,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一炮走红,成为歌坛特大新闻。从此,众多的歌手发现了一个新的可能,2004年,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唐磊的《丁香花》和庞龙的《两只蝴蝶》相继走红。从而,网络歌曲迅速成为一个风靡一时的文化现象。
从2005年开始,不少网络歌曲脱颖而出。《老婆老婆我爱你》、《你到底爱谁》、《月亮之上》、《秋天不回来》等歌曲先后成为热门歌曲。很多网络歌手也出现在各大颁奖礼上。
网络歌曲并非新的音乐类型,但其不需经过唱片公司、经纪人、音乐人的网络传播方式为流行音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它们的成败基本上要由网民的点击率决定,因而具有反精英化、草根化的特点,它代表了平民的审美观,具有源于民间的生命力。但由于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翻唱、改唱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但互联网就这样在传统唱片之外开辟了一片不仅给歌手带来希望的田野,也给自己找到了难得的盈利点。数字化音乐因为有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仿佛给自己插上了两只翅膀。从此数字音乐时代也就此来临。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纵向历史可以了解到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美学发展的雪泥鸿爪,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