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史 家园之诗
栏目:书中艺
作者:南北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 黄桂元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不久前出版的《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堪称为百年南开历史绘就的一道书香风景,也是作家黄桂元精研史料、潜心写就的一部厚重的心血之作。

  该书以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为大背景,以20世纪上半叶的天津、昆明、重庆为主要舞台,引据大量史实,展开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奇迹的南开往事,讲述学校在“黑暗、悲惨的时代背景”中建立,被敌寇物质摧毁后精神“愈益奋励”,于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壮哉南迁”,浴火重生,巴渝岁月传承血脉绽放新枝,抗战胜利后沧桑北归的一幕幕传奇,再现了一批仁人志士的炽热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风骨,塑造了“校父”严修、“大校长”张伯苓以及黄钰生、杨石先、喻传鉴、张彭春、申泮文等南开先贤在血与火的岁月中暗夜探索、勇毅前行的群像,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做了最好诠释,也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被列强弱肉强食的霸凌史,也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彼时的世界格局中,西方完成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崛起,向外侵略扩张,闭关锁国颟顸落后的满清政权,挨打成为必然。割地赔款,山河破碎,经济破败,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陷入屈辱悲惨的黑暗时代。随着洋务运动以甲午战败终结,戊戌变法以“百日维新”落幕,八国联军入侵,强迫签订丧权辱国到极致的《辛丑条约》,一次次痛失发展机遇的中华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关口。在看不到光明的黑暗里寻求光明,在令人绝望的现实中寻找希望,成为苦寻救国救民之道的仁人志士的追求。曾经的官场中人严修,亲历甲午战败后“国帜三易”屈辱的张伯苓,抱定了启智铸魂、教育救国的决心。深谋远虑企划筹资的近代教育家严修,与有思想有头脑、勇于且善于任事的张伯苓珠联璧合,他们怀有同样浓烈的家国情怀兴学施教,开启了建立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壮举,黄钰生、杨石先、喻传鉴、张彭春、申泮文等南开人,则在张伯苓带领下共同参与开创了这一载入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册的伟绩丰功。在可歌可泣的奋斗过程中,强烈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是他们最具辨识度的特征和负重前行不辱使命的思想基础,也使得周恩来、曹禺、陈省身等一批杰出人才的诞生成为必然。

  曾少年从军的黄桂元,复员回津考入南开中文系,由此奠定扎实的知识和创作功底,也让他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有了切身理解。他甘愿放弃毕业后分配到大机关的青云之路,加入文艺编辑本行。其书生本色,与乱世清流的“校父”严修、热爱教育不愿从政的张伯苓缔造的南开精神气质一脉相承。严细深实的创作态度,虚心求教南开史专家们的史料研究,矻矻经年的笔墨生涯,为他完成该书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全书谋篇精当,布局合理,叙史严谨,沉郁顿挫,议论精辟,荡气回肠,历史底蕴、思想内涵、审美意蕴均相得益彰,厚重精彩。序章开篇,即以史诗般的语言,阐明“家国”的词源、维度、视域,提领全篇。开篇以私立南开最刻骨的校殇切入,以真切的现场感,呈现了“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背景下,因爱国立场而遭野蛮轰炸的南开系列学校,美丽的校园在日军狂轰滥炸、抢劫、纵火之下,残骸遍地、满目焦土的悲壮史实,而“南开人的家国意识,由此更为强烈”。在第一章《暗夜炬火》中,作家以凝练之笔勾勒出从1840年到南开学校建立近80年的历史,在深邃宏阔的历史感中凸显“家国”于南开人之意义。其后筹集建校,到种种教育实践,以及南渡北归,以大时代风云为背景,以充足史实为支撑,以大仁大爱大勇大智的张伯苓为灵魂人物和主要叙事线索,展示了南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实绩,生动再现众多历史人物,也让南开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跃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渤海之滨到大西南,传唱着“巍巍我南开精神”,南开是永远回荡着“大校长”张伯苓“爱国三问”的南开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以学子之心、诗人之笔精心描绘的“永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