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举办——
用精品力作展现胡琴艺术新气象
栏目:视线
作者:刘晓倩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9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主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民族音乐)承办的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展演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演。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于红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党支部书记王书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春梅,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柯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会长刘长远等相关负责人,唐建平、朱昌耀、邓建栋、张尊连、郝维亚、高扬、张朝、宋阳、柏淼、阮昆申等专家评委出席。

  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紧扣“以高水平创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秉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呈现多元并存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全方位推动新时代胡琴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辉映中国式现代化文艺图景。

  创新聚力,发挥中国胡琴艺术人才力量

  本次活动聚焦创新这一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点,以征集和展演为契机,汇聚胡琴领域的人才力量,搭建胡琴新作品展示、传播与交流的平台。经过长达8个月的征集评选,征集到63部原创胡琴作品,遴选出10部胡琴作品荣获最佳优秀胡琴作品展演奖,6部胡琴作品荣获优秀胡琴作品入围奖,并从中精选12首作品参加此次展演音乐会。

  本次展演音乐会的背后,集结了权威的评委阵容和高水平的创演人才队伍。作品征集活动聘请了9位代表我国作曲家和胡琴演奏家顶尖水准的专家评审参与评选。获奖作品的创作者广泛涵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包括作曲家、演奏家,以及各大音乐院校青年教师、学生等多元职业身份,既有如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斯琴朝克图、北京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李玥锦等专业作曲家,又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还有活跃在舞台一线的青年演奏家如高白、王楚婷等,充分展现出对胡琴创作不同视角的理解和不同风格的追求;参演人员凝聚了数十位青年民乐演奏家和指挥家,优秀的作品与出色的演绎,共同反映出当代胡琴创演人才梯队的丰富层次和广泛空间,呈现出中国胡琴艺术的当代风貌和人才力量。

  创演结合,推动中国胡琴艺术交流发展

  此次展演音乐会以12首优秀原创胡琴作品为核心,全面反映中国胡琴艺术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与探索创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胡琴艺术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崭新气象。

  一方面,在延续胡琴艺术传统与审美追求的基础上,一些作品注重对中国传统意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胡琴艺术独特表达的结合,传达出对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艺术体悟。板胡独奏作品《月光下》以家乡草原的月光为意象,化用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素材和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以浓烈的蒙古族风格传达出对草原的回忆和向往;二胡独奏作品《淳乡》将高淳民歌和傩舞节奏化作简约的音乐材料,描绘出江南水乡淡雅而充满烟火气的乡愁意蕴……这些基于不同地域、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从多元维度,展现出胡琴艺术丰富的表现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侧重于对胡琴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的挖掘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胡琴艺术在听觉效果和表现力上的可能性。板胡独奏作品《万木秋深》以速度与调性间的鲜明结构对比,充分展示了板胡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演奏技法;二胡独奏作品《内外之间》突破传统的旋律性音乐语汇,以内外弦之间的转换作为构思的核心,展现二胡独特的音色表现力;二胡与室内乐作品《钗头凤》借助民族室内乐的音响衬托,充分发挥二胡的音色特点和表现张力,在单旋律的基础上构建起戏剧性的音乐叙事……作曲家在时代背景下,基于不同思维与追求的探索,不断开拓着胡琴艺术的表现空间和审美意蕴。

  创作展示,书写中国胡琴艺术时代篇章

  此次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以更加突出的专业性、更加鲜活的创新性、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将中国胡琴艺术乃至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向现代化纵深推动,以12首兼具时代风貌、创新特色、文化意蕴的原创胡琴作品为代表的音乐会,不只是拓宽了乐器的演奏技法和情感表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内涵,更重要的是呈现了当代胡琴艺术随着时代发展迸涌出的创新活力。

  作为本届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总策划,于红梅介绍了本次活动和音乐会的特点和亮点:“今晚的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展现胡琴艺术当代创演风貌的盛会,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一次全面探讨和前景展望。活动中不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胡琴艺术作品,丰富了当代作品曲目,更在新作品的推动下,呈现出精彩的表演技艺。特别是还有一些技法创新、不断提升的舞台表现力,让‘以高水平创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办宗旨真正落到了实处,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音乐人才辈出的繁荣气象和创新发展的广阔前景。”

  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和展演音乐会就像一个“窗口”。从最初的筹划到作品的征集、评选,再到最终的展演音乐会,每一步都凝聚着参与者高度共识的创新理念和实际举措。它用一种专业性、创新性、融合性的话语表达和呈现形式,使人们得以体察中国胡琴艺术的当代创作风貌和整体创演水平,得以看到中国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景和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