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评文化类节目《宗师列传》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王廷轩 李钰婕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时代所需,打造了一系列文化类IP节目,用新技术、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日前,聚焦唐代诗人传奇人生与文学创作的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继去年《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播出后,续篇以“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AI技术赋能”的核心理念,引领观众跨越千年,走近“顶流诗人”,感受大唐盛世气象。节目开播一个月以来,央视频上累计播放量超4118万次,微博上“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主话题阅读总量1亿次,并引发47.9万次讨论。以《宗师列传》系列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适应受众观看偏好,实现创新性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文化共振:以史为基,奏响传承乐章

  《宗师列传》系列专注于诗词领域,吸引目标观众群体,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容激发大众的文化自信与集体记忆。从《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到《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诗坛巨匠们的人生就是一篇篇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的精华片断。这一题材汇聚了中华文明的文学经典,在潜移默化间传承与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主持人,邀请康震、蒙曼、杨雨、谷曙光等专家学者组成诗歌探访团,一同见证宗师的人生故事和传世名篇诞生的伟大瞬间。“主持人+学者嘉宾”的组合形式,也更能保障史实的权威性,经得起行业专家的审视。

  在前期筹备中,制作团队整合了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让节目中的场景布局尽力还原大唐风貌。在唐代冰激凌“酥山”的做法、街上随处可见的“一剑一马”的游侠、重阳节插茱萸、折柳送别等生活细节方面的呈现上,制作团队翻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力求呈现出诗词中描绘的大唐风物。节目制作团队还邀请到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院校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文学、服装、美术、礼仪等不同领域的细节层层把关,确保节目有据可考。

  内容层面上,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路径,《宗师列传》系列深耕诗词文化,结合“思想+技术+艺术”的核心创作概念,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守住诗词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与时代价值。

  沉浸实景:穿越时空,亲触宗师人生

  节目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节目制作团队在《宗师列传》系列中采取剧式表达的形式,让主持人和学者嘉宾带领观众一同沉浸式“穿越”——探访团穿上古代装束,从演播室走到实景现场,用身临其境的戏剧演绎感受宗师的跌宕人生,理解每首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

  基于每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制作组到扬州、运城、襄阳等十余个城市实地取景录制。以王昌龄篇为例,节目组精心选址宁夏中卫进行实地取景录制。观众仿若跟随镜头置身于塞外,亲眼目睹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之景,深切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这种临场体验能够打破荧屏前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增强观众跨时空的沉浸感,更有助于观众产生与宗师的深度链接与共情。

  历史不仅蕴藏在宏大的叙事中,更体现在微小的细节处。制作团队将每位宗师的出场都与其个人经历相结合。在李白篇中,探访团不是直接“穿越”到李白身边,而是先找到隐居山中的赵蕤问询李白的踪迹,再通过线索循序渐进地找到诗人,使故事链条更加饱满立体;在杜甫篇中,则是以“秋社”节上遇到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同游作为开篇。这种层层递进、通过线索寻找宗师的形式相较于传统叙事方式更能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

  《宗师列传》系列通过三层叙事巧思展现了全面的、立体的宗师形象。第一层即友人视角,以主持人和学者嘉宾穿越到第一现场进行沉浸式探访;第二层即诗人主观视角,采用追忆式还原人生经历与故事;第三层即后人视角,通过点评式评述点明主题。节目中还架构了双向穿越的时空叙事手法,在每期节目后半段,诗人会跟随探访团来到现代社会故地重游,感受现代文明发展,见证当代社会图景。如韩愈穿越千年在潮州牌坊街看到“仁义之邦”已成为现实,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祥和安定;在昌黎小学看到自己所倡导的师道今日仍在推行,《师说》相传至今。双向穿越真正实现了以古观今、升华节目的叙事层次,也体现出诗词文化的不朽传承。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结合,让观众虽“身不在场”,但“神思已在场”,仿佛从屏幕前的旁观者变成在场的参与者。

  科技赋能:技术加持,绽放视觉盛宴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不断推陈出新,《故事里的中国》用“1+N”的多舞台空间,展现一格一戏,多个场景、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典籍里的中国》用三个舞台串联起历史场面的演绎、古今读书人的对话、典籍相关的古今故事,实现了多空间叙事,构建起跨时空对话的理念。《宗师列传》系列不同于其他文化类节目“舞台剧+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提升画面质感,辅以XR技术、 AI技术还原部分场景,增强视听艺术表现力,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空间。

  为了营造真实的古今对话沟通感、提升诗词意境感染力,节目制作团队在江苏无锡影视基地搭建了近200个恢宏的实体场景进行拍摄,舞美陈设量近2万平方米,让观众能够沉浸于充满古代元素与时代特征的仪式空间中。XR技术通过计算机将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相结合,打造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环境,向观众展现出瑰丽的视觉场景。讲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探访团和观众被带入柳宗元笔下的山水之中,置身景内感受他与自然的深刻对话,增强了观众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经典诗篇中的场景不再停留于几行字句,而是以XR、AI技术构建的可视化场景再现,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丰富了观众的文学想象。

  智媒时代,技术更新正在重塑视听语言和传播媒介,让“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节目形式更加多元,突破了以往单向传播的局限。沉浸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领会节目的深层含义,如苏轼篇中泛舟游赤壁这一情节,节目通过XR技术实现了东坡夜游赤壁的场景复原,从现实赤壁到古代赤壁,再到高维度的数字赤壁,空间的转换展现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景象,这也探索了智媒时代文化节目创新表达的路向可能。

  《宗师列传》系列给人们以启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作过程中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技载道”,充分利用新技术,将时代文化和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以此达到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

  作者王廷轩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李钰婕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