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即将首演——
以科技之力、艺术之美赋予敦煌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2024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倾力打造的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将于12月7日至9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演。《受到召唤·敦煌》从敦煌文化和“莫高精神”中汲取艺术灵感,以科技之力、艺术之美赋予敦煌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受到召唤·敦煌》讲述了1935年,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先生,在巴黎塞纳河畔发现了一本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文物图册。作为在法国学习西洋画派的中国画家,他看到图册中的造像深受震撼,决定回到祖国、回到正在战乱中的敦煌,于是便一头扎进莫高窟。100年后的2035年,同样在敦煌耕耘的年轻人,和常书鸿先生这样在战乱期间靠一己之力守护敦煌的英雄,跨越百年时空,走在同一个平行线上……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该剧编剧、导演田沁鑫谈道,这部作品是她艺术生涯中一次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剧院长期以来的探索,也是在这次创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课题。今年5月,主创团队前往敦煌采风,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座谈,行走在敦煌的土地上,感觉自己像是跨越了千年时光,感受着中华文脉的力量。“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敦煌艺术年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和生命力量。”田沁鑫说。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年度力作,《受到召唤·敦煌》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戏剧、音乐、现场”的一次深度融合。该剧通过数字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排练过程中,主创团队得到了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大量高清图片资料,并在剧中试图给大家呈现一部分修复完成的造像壁画。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1998年第一次到敦煌时,他就被震撼到了,在了解了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的故事后,更是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从此心中有了放不下的敦煌情结。对他而言,这是一次遵循内心、回应召唤的创作历程。《受到召唤·敦煌》融合了电影、二维、3D、AI等影视手段和数字技术。影像设计邹四维介绍,“你会看到穿梭在20世纪法国街头的‘金刚’,看到常书鸿先生看书册时产生一些主观意象……大家将在舞台上看到一个壮观瑰丽的敦煌世界。”
《受到召唤·敦煌》里的曲目有20多首,曲风多变。《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是《受到召唤·敦煌》中的曲目之一,由田沁鑫作词、金培达作曲。为了“百分之一”的灵感乍现,《受到召唤·敦煌》全体剧组凝心聚力,本着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把对敦煌的热爱和崇敬深深融入到这部作品之中,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戏剧艺术和音乐现场的结合,给舞美设计带来了新的课题。舞美设计王琛表示,“从传统剧场进入到大型演出场馆,我们将用现代的表现手法,突破戏剧、音乐、现场的壁垒,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一起。”此外,开阔、开放的演出场馆让观演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灯光设计王琦表示,“这部音乐话剧有台词、有歌曲、有影像,所以我们要进行多角度的考量,增加灯光设计上的丰富性。我们希望把灯光作为一种装置艺术,呈现在舞台上。”
该剧突破了传统话剧的线性叙事模式,创造了多空间非线性叙事结构。剧中通过一个角色巧妙地将两个时空连接起来,使得故事在时空交错中不断推进。演员张艺兴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分别是“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和2035年敦煌数字文化研究中心的实习生张然。他表示自己一直以来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寻找到艺术上的突破。正如该剧总制片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所说,经过半年多的“深扎”采风、剧本创作、排练打磨,《受到召唤·敦煌》即将和观众见面,希望带领大家在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的时空穿梭里,在敦煌文明的璀璨大美与个人情感的温存小爱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与深刻召唤。
据介绍,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由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央视网、央视频、北京大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国话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