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鼓浪屿论坛”
汇聚改革力量,绘就时代光影
栏目:本期关注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11月15日,由中国影协、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论坛金鸡·鼓浪屿论坛在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举办。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出席论坛并致辞。

  张彦表示,新时代呼唤中国电影把握历史方位,热忱描绘民族复兴的恢宏气象;新时代呼唤中国电影坚守人民立场,在书写人民史诗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呼唤中国电影坚持守正创新,矢志不移攀登艺术高峰。

  邓光辉表示,电影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持续深化改革;电影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繁荣创作;电影要建设现代文明形态、发挥精神力量。面对当前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电影人再次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中国电影又一个黄金时代作出更大贡献。

  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许守尧,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张庆安,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李少平,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中国影协副主席、编剧、导演张冀,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阿里影业总裁李捷,猫眼娱乐首席执行官郑志昊,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制片人、导演方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院长牧晨,编剧、导演董润年,演员岳红、马丽等出席论坛。

  本届金鸡·鼓浪屿论坛旨在以高屋建瓴的立意,梳理中国电影精神图谱;以精辟权威的论断,点评中国电影的热点成就;以激荡碰撞的智慧,抒发中国电影的梦想未来。论坛以“汇聚改革力量,绘就时代光影”为主题,分为主题分享、鼓浪屿发布、圆桌对话三个环节。

  主题分享聚焦“时代使命”,傅若清、李捷、郑志昊、陈祉希、方励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电影篇章”主题,分别以《凝心聚力,让电影与时代一起破浪前行》《引进来和走出去:让电影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凝聚科技力量,共绘时代光影》《面向未来,打造“三位一体”超级娱乐空间》《生命太短,做比自己活得更久的电影》为题进行分享。

  傅若清表示,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走在市场和技术的前沿,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地位;而在全民参与创作丰富多彩视频作品的当下,各种文艺产品都能为消费者供应情绪价值,不可避免地对电影产业产生了冲击。在此环境下,不断调节市场体系,以消除巨大的投入与短暂的档期之间的反差,从而实现有利于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是当下电影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广大电影人一定要凝心聚力、笃行不怠,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方能通过优秀作品,满足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待。

  李捷认为,当下观众的审美变化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广大电影从业者要尽快找到“穿越周期”的电影创作途径。《周处除三害》《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姥姥的外孙》等引进片在电影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便是对主流观众观影需求深入研究与积极回应的成果。

  在郑志昊看来,“中国好故事”与“类型好品位”相结合,会促使更多“中国好爆款”作品的诞生。他提出“性时比”和“影院属性”的概念,认为电影作品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产出更集中的主题、更丰富的内容、更优质的观影体验,提供比短视频和短剧更多的增量体验及情绪价值,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影院。

  陈祉希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文化产品传播模式,院线电影不能只存在于银幕幕布之后,而是要更多地照进现实、照入生活,辐射到年轻人的衣食住行与生活理念之中,通过提供情绪价值的年轻化生产业态,吸引更多“Z时代”观众走进影院、爱上电影。

  方励坦言,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是自己观察世界的一个出口,电影有能力成为一种记录时代与历史的文化载体,其不该成为下线即完成历史使命的“短命的电影”,希望有更多电影工作者制作出能够为后人留下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的“长命的电影”。

  鼓浪屿发布带来了3份极具价值的报告:尹鸿发布《2014-2024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类型电影的融合突破”“中小成本电影的百花齐放”4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电影的十年艺术发展之路。

  梁君健发布《2024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从电影市场及项目投融资概况、电影市场主体分析、中国电影企业ESG披露情况、电影产业挑战与改革展望等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呼吁行业应该尊重市场创作规律、拥抱技术变革,携手并肩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努力。

  牧晨发布《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从电影观众对内容的需求与偏好、电影观众的消费与行为习惯、行业专家市场回顾及展望等方面展示了2024年电影市场及观众变化。

  3本报告涵盖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发展、投融资情况以及观众变化趋势等内容,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圆桌对话环节,张冀、岳红、马丽、董润年就“时代与人民”“角色和共鸣的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面对时代的变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嘉宾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有的嘉宾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通过电影反映时代的痛点和人民的关切;有的嘉宾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探讨了怎样塑造更加立体、真实的角色,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对话中,有对未来电影创作方向的前瞻性思考,也有对全新创作可能的殷切期待。

  张翼认为,十年来中国电影能够在电影市场上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甚至占据优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进步:其一是对电影类型的探索性发展,其二是创作议题本土化的不断加强。董润年坦言,创作者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理解现实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深刻感知、探究主流观众的审美变化。

  在岳红看来,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发展,人民群众需要的总是有营养、能体现美好未来的电影作品,他们希望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并由此获得共情。马丽坦言,要塑造出一个真实感人的角色,就必须真听、真看、真感受,如果没有深入生活、走近原型人物身边,自己就无法创造出《第二十条》中李茂娟这样鲜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