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领文旅共融
成都影视再出发
栏目:艺评成都
作者:王煜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数智科技、“互联网+”的进步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影像与影像化实存已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文化的视觉表达与记忆留存可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不少学者所提“视觉转向”“图像转向”之说,无疑表征了技术革新背景下,图像或视听影像已成当下主流传播手段。聚焦成都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气质风貌的国际大都市,它显然也在积极利用视听影像的多种功能,广泛探寻着文旅共融的新路径。

  事实上,数智时代的图像或视听影像具有较为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而已成人们传递、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可谓“成都造”的电视连续剧《故乡,别来无恙》取景、拍摄均在成都。它不仅生动展现了蓉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剧中频繁出现的锦里古街、宽窄巷子等景点业已成为中外游客颇为热衷的打卡地。在某种意义上,影视剧作为文旅融合的纽带,既大大推广了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激发人们对目标景观的观赏兴趣与旅游动机,也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植于可被网络广为传播的视听影像中,展现其在文化场域构建、激发用户共情及旅游观瞻欲望等方面的显著驱动力。当然,法治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亦能展现在地法治建设成就,提升在地文化形象与安全保障意识。电视剧《公诉精英》于成都多地取景,在演绎紧张激烈的法治剧情,紧扣严肃专业的法律视角,展现所在城市良好法治建设成果的同时,也有机融入城市景观与文化元素,凸显了融合、创新、时尚、宜居等成都特色,为蓉城的城市形象传播与文旅健康发展注入崭新动力。

  显而易见,从成都影视产业与地域文化元素密切互动的角度审视,不啻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兼容并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众多影视剧创作者纷至沓来,它还孵化出诸如《你是我的英雄》《我的父亲焦裕禄》等基于真实英雄事迹、高扬人性光辉并切实传递真善美与社会正能量的“四川造”电影;它们既呈现更广地域的文化特色,还有效促进了影视与旅游、省内外文旅资源的交融与互鉴,使更多的人转化为多地巡游的观光客,并让其在实地感受片中拍摄场景并回味视听影像艺术氛围的同时,自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地放大影视剧所涉城市的风情与魅力。诚然,成都庞大的观影市场与较为丰富的影视人才储备也为基于文旅融合之上的影视产业再出发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于成都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成都对全国各地影视企业及影视从业者的虹吸效应。

  毋庸置疑,新时代以来数智技术对视听影像的创新性赋能,大大提速了成都影视产业的再出发步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超高清显示等新兴技术,成都为影视剧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成都影视城内的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视界一号”所采用的先进虚拟拍摄技术(在棚内即可实现各种场景的快速切换与拍摄,亦可模拟各种复杂的场景和特效,从而大大提高拍摄效率,降低拍摄成本),便催生了《流浪地球2》等科幻大片的想象力之旅,也吸引了《苍穹以北》《熊猫超人》等多部影视作品往成都的聚集,继而开启成都影视产业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的边界拓新与增质提速。

  毋庸讳言,成都影视与文旅的融合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原创力不足(多改编与翻拍,缺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文化深度的原创力作)实乃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故此,加大对原创影视产品的扶持,激励影视创作者真正深入生活,贴近丰富多彩的蜀地族群记忆与文化景观,努力创制更多富有原创内容的“成都造”“四川造”精品佳作便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同时,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还需大力强化、完善影视、文旅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以及人才激励与培训体系,有效促成高端影视、文旅人才的成长、聚集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需求。自然,成都影视与文旅融合的国际化步伐还需加快,不仅要着力垦殖国内市场,还要深化与国际优质影视产业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制作技术与创意理念,助力本土影视文旅融合产品快速走向世界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完善,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与科技新质生产力的强力赋能,成都影视与文旅的融合必将构建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产业生态格局,进而为省内外、国内外的相关领域注入鲜活、独特的“成都力量”。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省影协理论评论专委会理事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