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史诗剧《胆剑千秋》浙江绍兴首演——
“破题”与“创新”,
展现赓续不断、接力传承的“胆剑精神”
栏目:创作谈
作者:李智 巩懿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胆剑千秋耀中华,耀中华!”伴随着壮阔的音乐与唱词,秋瑾、鲁迅、王阳明、眉间尺母亲等剧中角色依次站定,“胆剑千秋”四个字于舞台上方缓缓落下,全场掌声雷动。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制作、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出品的越剧史诗剧《胆剑千秋》在浙江绍兴首演。创新性的题材、创造性的架构、越剧艺术大家的精湛表演,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

  该剧由朱海编剧、卢昂导演,以范仲淹、徐渭、谢道韫、姚启圣、秋瑾、王阳明、鲁迅等越地风流人物为主体,串接千年时空。灯光、音乐、舞美、服装等领域的业界精英刘建宽、周正平、童为列、武娟的加盟,让舞台呈现鲜明的历史纵深感。吴凤花、吴素英、陈飞、张琳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倾情演绎,流派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胆剑千秋》在守正越剧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展现了赓续不断、接力传承的“胆剑精神”。

  这部有别于传统越剧才子佳人婉转故事的宏大史诗剧,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反响,贵在“破题”与“创新”。越剧史诗剧《胆剑千秋》从选题、文本建构到舞台意境,全方位、多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

  选题创新:打破常规选题,叙述恢弘史诗

  “外国观众常常把中国的戏曲当作中国的歌剧来观赏,越剧作为中国戏曲中的大剧种,应该有走向世界的‘大剧’。”朱海认为,才子佳人旖旎的爱情故事是传统越剧的选题舒适区,这类题材虽情节曲折哀婉动人,却难以承载厚重的历史与精神。《胆剑千秋》首先打破的就是“一式一格、一事一议”的表现手法,完全跳脱出传统越剧的选题习惯,打通历史隧道,将目光从才子佳人转向一个个在历史洪流中闪闪发光的个体。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有口皆碑,比如范仲淹的清廉、徐渭的脱俗、王阳明的通达、谢道韫的刚毅、姚启圣的大义、秋瑾的不屈、鲁迅的风骨……朱海表示:“只有把这些人物纵向地进行排列,跨越千秋,才能看到为什么这块土地上会产生‘中华胆剑篇’,为什么这样的精神能够传承下来,戏要两头看,历史更要回头看。”回头看,披肝沥胆、提剑奋击的“胆剑精神”,何尝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斗争精神。

  视角创新:突破二元视角,拓宽观演视野

  在越剧甚至戏剧中,大多以程式化的演绎为主,观众以旁观者的视角观看故事的起承转合,演员也化身角色演绎着他人的悲欢离合。而《胆剑千秋》中,却有角色跳出故事,走到观众当中,他们就是4位“绍兴师爷”,师爷的出现可谓亮点,一是所谓“天下师爷出绍兴”,“师爷”是绍兴文化中绕不开的重要文化群体,观众对一口绍兴腔的“师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二是剧中4位“师爷”跳脱剧情之外,带领观众以第三者的视角,穿梭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之间,将千年故事紧凑地编织在一起。卢昂评价,“在短短一部剧里,融入了一批绍兴历史上的名人,大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把每个人物故事串联完整,可谓是一部精妙绝伦的文本”。而这其中,“师爷”的出现,功不可没。

  表达创新:巧用舞美技术,展示现代写意

  《胆剑千秋》的舞美风格堪称“写意”。传统戏曲中,写意不仅是一种舞台理念,也是一种文化意象和精神风骨,体现了戏曲独特艺术的生命张力,“写意”二字既包含传统赓续,也包含现代呼应。越剧的场景是传统写意的代表,真实而细腻的布景带领观众重返古典小说中那氤氲着诗情与画意的世界。比如越剧名篇《西厢记》的传统布景,亭子、粉墙、美人靠……送别一折,在莺莺“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的吟诵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尽显。

  在保留传统越剧精致舞台布景之外,《胆剑千秋》在整体的光影运用上呈现诗化的写意特性。比如,为了塑造悲情一生、才华未酬的“狂人”徐渭,一开始采用冷光来映射他刚刚出狱重生时内心的阴郁愤懑,而随着这位“青藤老人”晚年以生命泼墨的开始,光线变得缤纷且交错,大写意泼墨的激情尽情宣泄在舞台上。正如该剧的灯光设计周正平所说,“在东方审美之中,加以现代剧场的审美概念,让传统写意与现代表达更好结合。”《胆剑千秋》作为对“新时代胆剑篇”的致敬之作,不仅是对越剧110余年历史的史诗性创新,同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据悉,《胆剑千秋》于2023年12月正式启动,今年6月完成剧本,7月1日开始排演,目前已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三年行动计划”。10月7日于绍兴大剧院首演之后,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公演,年底开始全国巡演。